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修辞叙事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8-05-0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宫贺 参加讨论

    “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要素
    博克认为,修辞叙事之所以能够解决悬置争议、抵消质疑,甚至实现认同,依托的是象征性的表意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以下元素:角色、道具、表演、场景、目的,即所谓的戏剧五要素理论。他将这五要素作为整体来解释,五要素融合在社会戏剧中,产生冲突的地方恰恰是象征意义的栖息之所。以下我们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阐述其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价值。
    一是人物。除了认同之外,代入和移情也是叙事研究的关键变量。一些研究发现,叙事的人物和情节对于受众的代入感、对主人公(或其他角色)的认同与移情具有显著影响,认同、代入与移情正是叙事不同于非叙事而能够在人们的态度乃至行为方面产生作用的重要中介变量。有学者直接将叙事界定为,由一系列相关事件和人物构成,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发生,包括或隐或现的主题的文本。以此观之,讲好中国故事想要使目标受众能够发生强烈的代入感和移情,故事中人物的再现质量成为重中之重。当前学界在强调讲故事的主体的同时,故事中主体的形象刻画,主人公的成长、蜕变过程,仍然值得关注。正如前述修辞叙事学对叙事主体的差异性研究强调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可以是政府、企业、智库、民众、媒体,但是这与故事文本中的主人公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将两者混为一谈。比如有研究发现,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等)与目标受众的相似性会直接影响到代入效果。当故事主人公与受众的一致性越强,在阅听故事的同时,受众就越容易进入故事情节,忘记自己与主人公的其他差别,而关注于相似之处,进而发生所谓的代入效果。
    二是情节。从修辞叙事的视角来看,情节的冲突性也会影响叙事的效果。西方的修辞学逻辑是由分而合的逻辑,即因为身份的差异,冲突、矛盾乃至分裂的存在,才有了修辞、对话的必要性。修辞叙事往往因冲突而起,担负着化解冲突的责任。修辞叙事强调的是故事发展的过程性,通过矛盾的出现与化解实现对受众的卷入进而认同。这同强调论点预设与证据铺陈的辩证叙事有着根本不同。由此,中国故事的建构仍然要强调情节性,而不应将其创作成政论文体甚至说明文体,为了证明观点而损害了其叙事性。修辞叙事对情节和矛盾的强调,其实力图复刻的是对话的原始情境,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是消解对立,化解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
    综上,我们探讨了修辞叙事视角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内涵,希望以此强调受众调适、人物和情节的重要性,讲好中国故事就是以认同为目标,通过修辞叙事的媒介,而在言说主体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青年项目“新媒体情境下政府新闻发布的实证研究”(FJ2016C1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