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重视时间维度而忽略空间维度。近年来,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影响,文学研究也开始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的阐释。在受访学者看来,将空间视角引入文学研究,不仅有望突破文学研究局限于时间维度的传统模式,而且将会给文学研究和文学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空间成为研究的重要维度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思考的两种基本维度。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一军表示,以往的学术研究更重视时间维度的探索,空间意识较为薄弱,文学研究也不例外。例如,20世纪早期以前的西方文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文学观念和文学内容的时代变化,文学形式的相延更替,诗人作家之间的代际承续与突变等问题。我国的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也主要是时间性的。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龙迪勇表示,长期以来,学界将“叙事”作为以“时间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传统叙事学研究也大多以此为出发点。近年来,空间成为叙事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如果忽略故事发生的场地空间,以及文本在结构上的空间特性,这种研究就是有所欠缺的。同时,作为融合地理学与文学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学地理学近年来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这也与空间理论的兴起有关。 催生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将空间视角引入文学研究,有望催生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介绍,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推介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在其提交的《中国文学的空间展开》一文中提出,在回顾以往文学传统的时候,人们通常易于关注时间维度,而忽略了空间维度。实际上,空间的展开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衍生过程。 龙迪勇表示,从空间角度思考文学,等于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有望克服传统文学研究中仅仅从时间层面展开的单一化弊端,能使以往文学研究中因过度重视时间维度而遮蔽掉的东西重新呈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空间角度思考文学,对于拓展文学研究空间和催生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陈一军表示,在这种“空间转向”视域下,文化空间理论的融入给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大变化。文学文本产生的区域,文本呈现的景观,环境等诸多空间因素备受关注,文本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意蕴得到深入挖掘和阐释。由环境、作者、文本、读者等要素组成的复杂广阔的文学空间受到空前重视,由此催生了文学研究一些新的增长点,比如地(区)域文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研究等。 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成果 “空间转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和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都开始关注空间问题,并在学术研究上出现相应变化。 陆扬告诉记者,近年来,以韦斯特法尔为代表的“地理批评”学者,在种族性别研究、阶级分析、伦理学研究的交叉语境下,致力于揭示文学的空间经验如何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变迁,这都可视为文学空间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理论的范例。对于如何推进文学空间研究,陆扬认为中国的相关传统值得重视。 在龙迪勇看来,将空间视角和空间理论引入文学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空间研究成果,不仅能矫正传统的时间线性思维,进一步拓展文学研究空间,而且能为跨媒介、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提供契机和新视角;同时,文学对空间的关注和研究也会影响其他学科,实现学科之间的交流互鉴。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全息产品,人文社会科学探讨的空间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应与文学相关。”陈一军说,当下的学术研究强调学科交叉性,某种学科交叉研究往往会开拓一门学科新的研究领域,从而极大地推动和深化这门学科的研究。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文学研究应积极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 陈一军表示,在“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下,推动我国文学空间研究,应该积极作出各种尝试,比如,运用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推进文学地理学建设;鉴于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运用政治空间理论观照一些文学问题;也可用有关经济空间理论来透视某些文学现象;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运用民族空间结构理论来观照我国的多民族文学,意义更是显而易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