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请给译制片一些温暖

http://www.newdu.com 2018-04-25 中国文化报 高昌 参加讨论


    前些时与著名配音艺术家廖菁聊天,她感叹说:“你注意到了吗,现在的译制片越来越少了。”确实,现在制作的译制片真是不多见了。比如过去说起廖菁本人的配音作品,常常提到《指环王》《铁娘子》《卡萨布兰卡》《安娜·卡列尼娜》《居里夫人》等译制片……现在则多是《甄嬛传》《芈月传》《锦绣未央》等电视剧了。
    著名配音艺术家童自荣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感叹:“我们译制片配音不景气,落入低谷,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搞了30年配音,面对这样的对比和落差,实在很伤心,也很不甘心。”译制片的现状,确实令人关注。
    译制片其实就是“让外国人说中国话”。如果从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的《一舞难忘》算起,译制片出现在中国已经整整70年了。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普通一兵》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与《一舞难忘》的出现也仅仅相差一年而已。在简陋的条件下诞生的译制片走过辉煌岁月,打开沟通窗口,传递四海文化,也把很多美妙的声音留在一代代人的心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外语程度的普及和市场以及传播环境的变化,译制片无论作品还是人才,都有一些青黄不接的状况。现在走进电影院,常见的是外语原声配中文字幕的放映方式,译制片确实越来越少了。在近年电影票房兴旺的衬托下,译制片的冷落更加令人惋惜。
    笔者呼吁多给译制片一些温暖,不仅缘于一位中老年观众的怀旧情绪。即使单纯从欣赏影片艺术的角度来说,一边看画面一边读字幕,肯定会影响到影片的艺术完整性。而译制片所体现出的高超的翻译水平和配音技巧,却使影片的艺术魅力在二度创作下产生了倍添效应。另外,从文化情怀的角度来说,接地气的译制片中所洋溢的亲切魅力和鲜活感觉,也是原版原声片所难以比拟的。余秋雨先生在《华语情结》中说:“我所关注的理论问题是,一个群体从学习外语到不讲母语需要经历多大的心理转换,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再进一步,从不讲母语到遗落家族姓氏又需要经历多大的心理转换,还需要多长的时间。当然,更迫切的问题还在于,这一切是不是必然的,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不管怎么说,我已看到了大量不争的事实:语言的转换很快就造就了一批斩断根脉的‘抽象人’。”这当然是另外一个更加严肃的大话题了。
    译制片的制作,要研究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不能老端着一副高大上的“译制派儿”。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的政策扶持、院线的接纳和观众的选择,也都很重要。译制片的振兴,当然首先需要译制片工作者的辛勤奋斗,但也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心助力。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票房飘红,阳光大好,别让译制片在院线外的某个风雪角落里孤独叹息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