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临窗茗饮,茶香飘过五千年

http://www.newdu.com 2018-04-25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临窗茗饮,茶香飘过五千年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与茶为伴,以茶养性,已成为许多国家与民族的生活选择。茶自出现以来,风靡万千国度,成为世界人民普遍接受并深为喜爱的一种饮品。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最早发现茶的用途,最早实行人工栽培,最早加工茶的国度。
    在中国,茶被视为国饮、国粹。它不仅是饮品,更是健康,是文化,是一份承载,一种艺术表达,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茶给中国人带来的是无穷的生活体验、回味和记忆。
    今天就请各位书友和读书会小编一起了解茶的起源和历史,回味在几千年的演变与沿革中,茶在物质、精神层面给人们带来的独到价值。


    

神农尝百草中就有茶


    


    茶起源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唐人陆羽在《茶经》中曾有这样的表述,其曰:“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依此判断,“神农尝百草”这一中国神话,既是考察中国农耕文化的远古文化标本,也是我们求证茶文化源流的源头故事。在这一传说中,关于茶的说法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tu),即是后来的茶。
    中国文化的内核是农耕文化。茶作为自然界生长的一种植物,其发源与发展,自然也植根于这一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书中并没有出现,但随着人们的认知,“茶”的先期名称在中国的诸多典籍中却有记载,如荈、葭萌、荈诧、槚、荼、茗等,上述诸种称谓,或为方言所称异名,或是茶在不同阶段之称。唐之后,则统一称为“茶”。
    由于茶起源于中国,现今全世界对茶的称谓几乎都使用中文发音。可分为两种系统:一种是粤语,称cha,如日本、阿拉伯国家等。另一种为闽音,称tea,如英、法、荷兰等国。饮茶大国日本索性使用汉字“茶”,读cha。由于茶在中唐以后传入日本,有些古字茶名后来中国也不再使用。日本仅用过“荼”与“茶”两个汉字。
    

西周宫廷将饮茶形成一种制度

“神农尝百草”中关于茶的传说广为流传,但中国最早利用茶的记述出现于周代。西周宫廷中已有掌管茶叶的官人,该官把茶作为祭品、茗饮,已形成一种制度。至此,中国的饮茶文化步入实质的发展期。
    汉时,饮茶风尚兴起。西汉的王褒在宣帝(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时任大夫,他的著述《僮约》写到“武阳买荼”“烹荼尽具”“往来聚市”,这是在《茶经》问世前有关茶史的最重要记载。晋代郭璞按采茶的季节或时间,在茶名上予以区别,也成为我们考察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文献。
    


    

关于饮茶,唐风兴煮饮,宋改进为开水冲调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唐宋之后,茶叶的加工严格精细、穷极工巧,但唐宋饮法有所不同,唐风兴煮饮,而宋改进为开水冲调的点茶法,品饮艺术形成并达到高峰,饮茶习俗蔚然成风。至此,饮茶的风气进入兴盛期,饮茶活动由此进入艺术、精神的层面。
    唐宋年间,商业发达,佛教盛行。商人、僧人因职业关系,四方奔走,交际中常常以茶代酒,便把饮茶、制茶的知识传向各地,于是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在饮茶活动中,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佛徒道士又将饮茶赋予了文化的意韵,以饮茶为趣,怡情养性,赋予“茶”以人性化的内容。
    宋代的茶文化开始向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记载,南宋初年,临安(今杭州)茶肆不只卖茶,还伴以奏乐歌唱、杂耍卖艺,茶文化明显走向了市场化。贸易洽谈时也以茶为媒,在特设的饮茶场所进行商讨。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市井中茶肆、茶场、茶楼等规模化的经营机构相继问世。使“茶”成为人们的一种特殊消费与文化活动,也成为公众交流的一种社会手段。
    茶业规模化与集群化的发展,强烈刺激了宋代的商业。小贩挑水担浆,在市场上赛茶,宋人称为“斗茶”。“斗茶”实则是一种评选活动,通过品评鉴别茶叶的色、香、味、形,评定茶叶的优劣。达官贵族“斗茶”是为了购到质量好的茶,以进献讨好皇上;文人雅士及茶农通过“斗茶”切磋制茶技艺。于是,“斗茶”成为市民的一项文化活动,在客观上推动了制茶技术与技艺的进步,增加了茶的品类,提升了茶叶质量。其时产地为浙江绍兴的“日铸茶”,即为“斗茶”的一大产物,使制茶方法由“蒸”改为“炒”,由“碾”改为“揉”,由研末团茶改为条形散茶,茶叶的“形”与“质”出现了重大革新。
    随着唐朝的开放、宋代商业的繁荣以及贸易和佛教的传播广布世界各地,受到欧亚很多国家的欢迎,被世人誉为“东方的恩物”“康乐饮料”“保健食品”。
    

明清大兴饮茶之风


    及至明清,饮茶之风大盛。明初,因纳贡地区小,消费需求量增大,一度萧条的茶业得以恢复和发展,茶叶品质亦愈来愈高。安徽的六安茶,福建的探春、先春、次春等都被评为珍品。而至清代,茗饮之风大兴。宫内设立御茶房,由事务大臣掌管,下设正副尚茶等。此外还有皇后茶房、皇子皇孙茶房。至此,不仅茶的用量大,茶具也很讲究。清宫内有“调饮”(奶茶)和“清饮”两种。经常为祝寿或宴请老臣举办茶宴。而皇帝为表示亲近或恩惠,常常向老臣、王公、显贵赐御茶或茶具,以致形成一种风尚。尤其是乾隆,嗜茶而推崇之,其在位60年间,是为盛世,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择吉日主办茶宴,赋诗联句,与群臣联欢,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了高潮。
    

与时俱进,守本开新


    中国茶的种类齐全、品牌如林。此与中国地大物博、名茶众生相关,据大略统计,中国茶的种类多达五百余种,名茶数十种。如苏州其形如螺的“碧螺春”,湖南岳阳如针圆直的“君山银针”,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西的“庐山云雾”,云南的“普洱”,福建的“铁观音”,武夷山的“大红袍”,台湾的“乌龙”等。同时,在文化内涵上,中国茶道与本土的儒、道文化更为接近,有“四谛”,即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和”讲儒家的中庸,主“天人合一”。“静”衍生于道家的“虚静”思想,是“和”文化思想得以实现的凭借;没有“静”的氛围与境界,“和”的目的则难以达成。“怡”是瞬间的心灵顿悟与心境感应。“真”是茶的真味,是品茶人的人生况味,是无言的境界。在形式上,中国茶道体系相对比较开放,在具体的文化表演中,因各地域文化特点与民性民俗的不同,在保留中国茶文化主导精神的基础上,相关区域与文化群落的茶道与茶文化又略有差异,如茶具、服饰、环境、表演方式等诸方面均有不追求一律而偏重于特色展示的一面,体现出新颖性、创造性的文化性征。而与时俱进,守本开新,正是中华文化最为突出的文化征象。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任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