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进入一个卡尔·波普尔所预言的开放社会,“一个蜂巢似的有机体”。这是一个比《百年孤独》还要魔幻百倍的匪夷所思的新现实。它还在不断加速,且每一秒都比刚流逝的那一秒更快一点。我把这个新现实称之为知识社会。一个知识生产呈指数级增长的块茎结构,一个人可能真正获得主体性(自由)的个人时刻,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戏剧性的现代性景观,一个“技术奇点”随时可能爆发的前夜。 在这个新现实里,小说家要有能力区分小说与当代小说,像区分亡灵与生者的容貌,要有这种愿望去不断探索,充分借鉴电影、摄像、雕塑、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理念与形式,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众多启迪,用一个“千年文学备忘录”的视野,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写出IBM电视广告里那个“智慧的地球”。 小说家得学会对读者提出要求,不满足于分享经验、情感,在道德上做出判断与叙事。要有对难度及复杂性的呈现,这才是对读者真正的尊重。今天的读者已摆脱被动阅读的命运。他们不再是砖、螺丝钉,不愿意被规训、被洗脑。启蒙早不再是某种价值观的输出与接受,而是一个自我觉醒的动人旅程。在喜怒哀乐之外,读者渴望更多的智性含量,这种阅读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在新现实中迅速做出判断,应对突变。小说文本发挥出原型作用。 把当代小说视作一个生态系统,而非一个概念,里面存有由各种新观念所孕育的生物。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与自然界的生物链一样奇妙。比如塞尚说,“大自然皆以球体、圆锥体、圆柱体、正六面体来构成”。同样,小说也可以是由这些几何体结构组成的。 又比如对蜂巢、圆周率、湍流、莫比乌斯环等奇异事物的模仿。再简单点,比如语言的革新。语言不仅是表达的方式,是思想与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它本身就包含某种价值判断的模式与思维路径。它要是活的,与当下息息相关的。 什么是量子文学观呢?量子力学与相对论是“两朵乌云”,在让世界得到更深刻呈现的同时,也直接建构了今天的现实。而现有的文学理论,基本是由经典物理框架下的那个“低速宏观”的现实分娩孕育,落后于新现实。量子文学观就是把量子力学理论当作启示与比喻,尝试就“作为当下的现实与未来”的叙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提供一种可能性、维度及自我辩护。或者说:它渴望打通科学与文学之间的壁垒,使科学的人与文学的人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更复杂的多维度的现代人。 量子文学观试图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统一起来,使之与经典物理框架下的现实主义相对应,让众多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各有迷恋、彼此冲突的文学流派,都置身于同一个坐标轴。不是机械统一,是有机的,“彼此照亮”。这个坐标轴有点像元素周期表。 更重要的是:现代性正在把人打碎,时间、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对世界的理解方式等。要回到作为人的整体,拥有人的主体性(主体有,万物才有),在灵魂深处缝合诸碎片,量子文学观提供了一个富有整体性的路径图。量子物理对时空(人的尺度)的阐释,完全迥异于经典物理。 希望我们的笔下能有当代中国人的真正面容,以及未来人类起身时的足履。许多人说文学在式微。这话对,也不对。式微的其实是几种媒介,以及社会对文学的关注度。文学本身并不式微,反而随着知识生产的倍增,呈现出一个极开阔、极复杂的图景,且与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公众关系更为密切,表现出一种从公共空间走向私域的倾向。文学在成为母体,犹如水滋养各种艺术形式。又或者从另一维度来说,文学不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它还是各种知识体系的叙事策略。谁的叙事成功,谁就主导了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