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现代汉语词汇和香港社会之研究(6)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华语桥 田小琳 参加讨论

    (四)
    三说粤方言词。香港为粤方言区,一直以来,香港社会虽然华洋杂处,最流通的仍然是粤语,不是英语。虽然到香港定居的人来自四面八方,上海人和江苏浙江两省的人、福建人、广西人、海南人、江西人以至北方人等都不少,说吴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北方方言的人都有。这些各地的方言只能在同乡中流通,且对粤方言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几十年来的情是,各方移民来到香港后,绝大部分都会学习粤语,小孩子、年轻人学得快且准,年纪大的学得慢还说不准,但至少也做到「识听不识讲」。因为如果不会粤语,给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不要说融入香港社会了。因此,政府还给新移民免费开办了粤语课程。
    香港人热爱自己家乡的语言,称之为母语。在香港学校进行的母语教学,指的是用粤语教学,而不是用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普通话。至今中小学教中国语文和各个科目,教师均用粤语;能用普通话教中国语文的学校,也屈指可数。即使香港教育同工都认可应该用普通话教中文,恐怕也要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做到。那就是说,要在十年之中不断培训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还不要说,不少教师现在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坚持用粤语作为教学语言这个情意结,一时还很难解开。用本地方言作为教学语言,在中国内地是不提倡和不允许的了,有关法规不断强化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特别是目前毕业的师范生,都要通过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达到规定的等级。台湾全省用国语作为教学语言,五十年来成绩有目共睹,就是现在少数人提倡教学生「台语」——闽南方言,也无伤大雅。海外华人社会,如东南亚各个,学中文也用的是华语。因而像香港社会用本地方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之一,是不多见的社会现象。
    在香港不仅教学语言是粤语,政府的工作语言除了英语,也是粤语;传媒语言也多是粤语,两大电视台,除了英语台,就是粤语台,香港电台的主要频道亦如是,设了一个普通话台,但还没做到24小时播音。凤凰电视、阳光电视用普通话,但香港本地人很少看。传媒语言标志社会的流通语言。本地大部分市民交际生活用语,粤语是主流。
    粤语在香港是主要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传媒语言、交际语言。近二十多年,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代表,加上珠江三角洲的诸多市县(东莞、番禺、中山、珠海、顺德、惠州等)  ,中国南粤一带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因而流通于这个地区的方言也成了强势方言。要和广东人、香港人做生意的北方人也学起了粤方言,一时有「粤方言北上、普通话南下」的佳话。
    正因为粤方言百多年来在香港语言生活中的主流地位,粤方言的不同于规范词语的方言词语得以蓬勃发展,不仅流通于口头语言,而且记载于书面语言。在香港的大小中文报刊上,在双层巴士、小巴、电车、地铁列车各种交通工具的广告上,在街头巷尾墙上的招贴上,随处可见用粤方言字写的文章和广告。因为这些粤方言字记写的是无法用通用字记写的粤方言词语,外来的中国人是看不懂的。几乎没有写不出的粤方言词语,说明粤方言字是成系统的,是十分完善的,而且在香港十分普及和流通。这种情在其它方言区也少见,特别在内地,强调书面语文字的规范,报刊上用纯方言写的文章罕见,就算有方言字,也不会普及。
    粤方言词中,也有极狭义的粤方言词,这一类在写法上又分为两种情形:    1.  创造粤方言字记写粤方言词语:这类字常常右边用口字旁,是否表示口头上是这么说;左边多为声旁。例如:
    虚词:咁、、、哗、、、、、、喎、、嚫、、、 、、咩、、、                
    实词:、、、佢、、冇、唔、孖、、、咭、、                            
    2.  假借通用字记写粤方言词语,这通用字只用来记粤音,如同音译外来词。例如:系(判类词「是」) 、点(怎么样) 、点解(干吗) 、紧(相当于动态助词「」)、 仲(还、更) 呢度(这里) 、巴闭(了不起)、求其(随便、凑合)但是,大量的粤方言词语还是用通用语素构成的,也就是说,是用常用语素3500个和次常用语素3500个构成的,构成的语法结构也是相同的。从这个角度看,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规范词语本是同根生的情形就再清楚不过了。我们可以根据以下的例证说明「本是同根生」的道理:
    1.       粤方言词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语,追根溯源,古汉语词语是现代汉语规范词语的根,而古代词语的形态从粤方言中还可以看出来。例如:
    食(吃)、饮(喝)、企(站)、行(走)、睇(看)、嗌(叫) 、谂(想) 、窦(窝)、卒之(终于)、经已(已经)、今(现在)、至(最)、未(没有)、走难(「走」为「跑」义、逃难)、翼(翅膀)、髀(腿)、啖(口)、亦(也)、抑或(或者)、靓(美、漂亮)
    2.         大量的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所采用的构词语素是同义和近义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地域的隔绝,古代交通之不发达,封建社会之封闭。但彼此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又有共同的语素库,只是你拿了甲,我取了乙,而甲乙是同义或近义的,真是不谋而合。例如:
    a.          单音节词的习惯用法不同,粤方言的和现代汉语的二者合来又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例如:
    b.          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构词语素有一个相同,一个不同,不同的是同义、近义语素;或者两个构词语素都不同,但对应起来,又都是同义、近义语素。例如:
    3.         也有部分粤方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词语只是构词语素的语序不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
    如上所述,正因为粤方言词语也用通用语素构词,它和现代汉语词语有「本是同根生」的密切关系,在粤方言成为强势方言时,才有可能向现代汉语词库输送词语。这些年「粤方言北上」,主要说的是词语北上,而不是粤音北上。规范词库吸收的有:打工、打工仔、打工妹、发烧友、包二奶、饮茶、茶餐厅、大排档、即食面、生猛海鲜、埋单(买单)、打包、私家车、私家路、铺位、管理公司、商住两用、安老院、老人院、发廊、美发厅、焗油、减肥、瘦身、刷鞋、大出血、塞车、家俬(俬是粤方言字)等。
    (五)
    最后简单说说文言词。前面谈到粤方言词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这里讨论的是香港的语言生话中对文言词的使用。由于文言水平一代不如一代,香港和内地一样,对文言词的使用,远不如对外来词、字母词、网语词的热衷。问大学生「出尔反尔」的「尔」是什么意思,「悬壶济世」的「壶」是什么意思,没有几个人知道;问WTO、BB机、卡拉OK是什么意思,没有人不知道的了。很多人对文言词的意思不甚了了,也就不敢用了。
    相对来说,香港社会对文言词的使用比内地还要多一些。主要在婚丧喜庆的场合,给客人、嘉宾发的帖子上多用文言格式(香港恒生银行专门印了一个小单张,教给人们如何写这类的文言);在报纸上登的讣告,是文言用语,有庄重的修辞色彩,是白话不能代替的。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文革」十年,内地对传统的一些礼仪都当成「四旧」给破了,随之而去的是不少的礼貌用语,包括文言用语。而香港社会仍然保留不少传统的礼仪,随之便保留了一些礼貌用语和文言用语。
    在香港的中文信函中,公函无论上行、下行,在称呼、敬语、谦词、祝语的使用上,都采用不少文言用法。私人信函,在知识阶层还有不少夹用文言词。这一类的文言词语,在应用文写作一类的书中,会较详尽的列出。特别是在台湾出版的这一类书,所列最为详尽。例如,各式的提称语有「尊鉴、赐鉴、钧鉴、大鉴、惠鉴、台鉴、雅鉴、勋鉴」,启事敬辞有「敬禀者、敬启者、谨启者、兹启者、径覆者」,各式的颂扬语「德劭年高、勋声卓著、匡时济事、胸藏万卷、潇洒倜傥、淑外惠中、传道授业、化雨春风、仁心济世、功着杏林、运筹有策」等等;而内地的公文基本上不用这些词语了。两岸三地在这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少用文言词是一个社会现象,这和中文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在社会越来越走向文明的今天,能不能多用一些文言词(包括有文言成分的成语),普及一些文言词,让一些文言词「死灰复燃」,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舶来品需要,国粹也需要。 
    参考书目:
    1.       陈章太、戴昭铭、佟乐泉、周洪波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2.       陈建民着:《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发行,1999年12月。
    3.       李翀、许锡挥主编:《粤港澳文化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4.       邱质朴着:《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海峰出版社,1994年。
    5.       徐国庆着:《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6.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统筹:《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2月。
    7.       方艺玲、郑振峰、赵学清着:《词汇应用通则》,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8.       贾彦德着:《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9.       田小琳着:《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   徐国庆着,《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11.   葛本仪着《汉语词汇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12.   汤志祥着:《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3.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6月。
    14.   刘涌泉编着:《字母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7月。
    15.   曾子凡着:《广州话普通话口语对译手册》,香港三联书店,1982年。
    16.   曾子凡着:《广州话、普通话语词对比研究》,香港普通话研习社,1995年。
    17.   张励妍、倪列怀编着:《港式广州话词典》,万里书店出版社,1999年6月。
    18.   梁雅玲着,《普通话与广州话常用句型对译》,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7月第2版(修订本)。
    19.   黄湘阳主编,《应用文》,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4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