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逻辑方法是唯一适用的理论研究方法,但逻辑方法又实际上是摆脱了历史形式的历史研究方法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一个在政治经济学这类由具体出发、从抽象入手、经由比较具体范畴的逐步展开,进而实现具体综合的学科中进行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如前所述,由于文学理论正属于这类由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理论学科,它对逻辑关系的处理,在马克思这里自然可以得到深刻指导。 马克思追溯政治经济学的简单范畴及比较具体范畴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历史方法,他不断到历史中寻觅追溯、进行求证。不过,马克思的历史追溯又牢牢地站立在他追溯的现实立足点上,即他所研究的身在其中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他认为经济范畴的逻辑次序不仅是由它们在历史上的先后次序决定的,更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是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内部组织,有不同的观念认识。此前不同社会内部结构的决定次序,此前不同历史阶段的观念认识次序,对于后来的社会内部次序,都必须在当下的社会结构和观念认识中找到根据并予以调整。马克思说:“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们在‘观念上’(蒲鲁东)(在历史运动的一个模糊表象中)的次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24)这个说法对于当下文学理论的逻辑引导意义是使当下文学理论建构有了更坚实的逻辑基点即立足于当下——当下的对象性问题,当下的对象性状况,当下的理论问题,当下的理论研究状况。而更重要的是,当下并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限定,而且是产生出有待研究的问题的当下社会生活及文学活动结构。 对于这种形成次序的逻辑,在坚持立足现实社会结构的前提下,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次序进行了阐发。恩格斯从黑格尔思维方式的历史意识中分析马克思思维逻辑的由来,他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他的思想发展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因此,虽然黑格尔颠倒了实在与思维的关系,但实在的内容却到处渗透在他的哲学中。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两个线索的问题,即思维的逻辑线索与历史展开的线索。黑格尔的逻辑思维线索虽然是颠倒的,但他在历史线索中获得的历史感,却在他颠倒的逻辑思维中有充分的体现。对历史线索与逻辑线索的关系,恩格斯进行概括说:“逻辑的研究方法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5)逻辑是摆脱了历史形式及各种偶然因素的历史抽象,这种抽象印证了头脑中的东西,包括思维逻辑,都不过是客观实在的反映;但这是一种规律性的反映,它使得头脑中的每一个成熟的思维要点,都可以在典范式的时间发展点上有所着落。这是一种把时间性与逻辑性结合起来形成思维次序的方法。这种时间性不仅体现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发展点,而且,体现为构成历史发展点的各种活动的展开次序。因此,它也为由简单范畴到中介范畴、由此类中介范畴到彼类中介范畴,其间的关联次序提供了逻辑展开的根据。 这种综合着历史线索的逻辑阐释,可以从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角度加以思考。 (一)中介范畴的关联逻辑 当下中国文学理论中,有一些可以转化提炼为中介范畴的范畴,分布于现有理论的板块结构中。现有理论板块,性质论、创造论、作品论、接受论等,在其历史的形成过程中,都与文学实践相关联。这种关联,不是既定的逻辑形式,而是与实践的历史状况相关。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有些板块或板块间的中介范畴被突出了,有些弱化了;有些产生了,有些消失了,由此形成一定的关联次序。把逻辑形式与这种次序统合起来,才能求得关联性展示,而这种关联性及关联性展示,正是当下文学理论所欠缺的。文学理论忽视中国相关历史关系的差异性,套用西方理论或者以西律中,与逻辑运作的这种欠缺有关。范畴关联在历史实践中的逻辑变化,如马克思分析产生一般的各种规定范畴的变化时所说,它们“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别有不同规定的东西。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另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26)。这是他从历史关系差异性出发对逻辑关联进行的阐释。 (二)以文学实践的过程顺序为中介范畴的关联顺序 文学实践从目的提出,到方法运用,到过程展开,到过程性调整,到目的达成,这既是物质性的活动过程,又是精神展开的逻辑过程。整个过程,有各种中介范畴联络其中。如就接受而言,便可以凝练出一系列中介范畴,包括接受的期待视野、接受阅读、阅读理解、阅读状况、先在经验、阅读经验转换、经验增殖、经验调整、接受反思等,这是在接受过程的先后联系中形成的范畴。接受过程的先后联系提供着它们相关联的逻辑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生产与消费的过程顺序便被视为逻辑展开的顺序。 (三)问题性关联 无论是理论提出的问题还是实践提出的问题,问题的共同点在于这是某种关联(在理论上是范畴的逻辑关联,在实践上是过程的内部关联与周围关联)的重要性在研究中或在实践中的凸显,这种重要性此前并没有体现出来而是被忽略的。这种重要性的显现,是这种关联倘若不被求解,则被关联的各方面便会陷入矛盾或混乱。问题性关联,是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根据其对于问题的相关程度而获得的次序。马克思称这类重要的问题关系与其他相关关系的关联为“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的关系。(27)这样一来,问题便以其关系的关联性,把关联的各方面带入问题进行求解,相关理论或实践的中介范畴便在相应的关联中获得次序,从而被凝练、被阐释、被关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