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风云变幻,充满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精彩不断。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国内的银幕数超5万块,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票仓。 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相对平稳、理性的发展阶段。 类型加强与本土化想象 近年来,在技术化、产业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下,中国电影尤其是以年轻态的新力量导演群体为代表,逐渐摸索并形成了一套既遵循工业流程又兼顾艺术品质与大众审美的“工业美学”。具体到2017年的电影创作之中,一方面,类型融合趋势继续深化,另一方面,IP市场已日趋回归理性,外国故事的本土转化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血战湘江》摆脱说教,更加注重艺术化的电影语言;《建军大业》显著地促进了主旋律与类型、战争题材与动作元素等的相互融合;《战狼2》则在“战争+动作”的基础上,吸纳了超级英雄片的类型元素,在独步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的同时,也标志着一种中国式“新主流军事动作超级英雄”亚类型电影大片的初步形成。 2017年喜剧片的主打组合是“喜剧+动作”与“喜剧+青春”。前者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尽管三部影片市场成绩可喜,但却不同程度地暴露出目前国产喜剧片创作在模式创新以及艺术品质等方面的欠缺;后者主要依托于近年来兴起的青春片,讲述着一个个诸如“赛车梦”(《乘风破浪》)、“摇滚梦”(《缝纫机乐队》)以及“民乐梦”(《闪光少女》)等年轻人的青春梦想。 奇幻魔幻类电影是一杆鉴定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程度的标尺。2017年两部同样取材于《西游记》的影片《西游伏妖篇》与《悟空传》不同程度地颠覆了我们对原著的固有认知,如果说《西游伏妖篇》被赋以鬼魅风的“暗黑气质”,那么《悟空传》则充满着日漫式的“少年热血”。无论是“暗黑”西游,还是“热血”西游,虽然在“工业美学”的技术层面上达到了较高标准,但在价值的传递或叙事技巧的把控上都有所缺憾。《大护法》是2017年国产成人动画的一大惊喜,影片风格独特,又不失深度,制作层面虽稍显稚嫩,但其本土原创精神与市场分层意义值得高度肯定。 犯罪推理类型电影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往往与社会现实联系较为密切,所以也成为当下国产电影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然而,2017年该类型影片除《暴雪将至》外,大多均或多或少地脱离了社会现实。作为具有本土特色类型片种的武侠片,《绣春刀Ⅱ:修罗战场》也融合了侦探推理片的类型元素,这对于内地武侠片的创作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多元视角下的市场突围 2017年度国产艺术电影在保持较高艺术水准的同时,关注的向度也更加多元,或以回溯的方式诉说历史,或从女性的视角观照现实,又或聚焦于少数民族群体的生存体验。 《不成问题的问题》《明月几时有》《八月》等影片以其宽广的历史跨度,构成了一条有关20世纪中国历史的时间轴。《不成问题的问题》致敬并追索了《小城之春》《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一脉中国早期电影的美学传统,以一种极具戏剧化、舞台化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重庆的故事寓言式地呈现于银幕之上;《明月几时有》同样将视线投向抗日战争时期,而故事发生地移至香港,该片颠覆了传统抗战电影的叙事模式,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记录了香港作为中国抗战总体格局之一隅的这段特殊历史;《八月》将时间轴推至上世纪90年代,以国企改制背景下的国营电影制片厂为表现对象,通过自传的方式凭吊父辈们的情感及转型时期的记忆。 《嘉年华》与《相爱相亲》代表了近年来中国女性电影的高水平。作为一部有关性侵女童案这一社会热点的影片,《嘉年华》并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自始至终以一种新闻式的观察视角,客观冷静地对事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予以呈现和观察,形成了冷峻反思的风格,并与现实形成了某种意味深长的“互文”。《相爱相亲》则温情许多,影片细腻地表现了三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纠葛,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透视了整个中国社会,叙事简单却不失细节,情感平和又内含温度。 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方面,《冈仁波齐》运用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一种旁观视角记录了一队藏族朝圣者的朝圣之旅;《皮绳上的魂》对时空关系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使其内容虽取材藏区,但超越了民族的概念,扩展至整个人类甚至更宽广的领域;《老兽》则以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现实的故事揭示出时代的病症。此外,常与风格化、小众化、精英化等标签联系在一起的艺术电影,在2017年也取得了不小的市场突破。《芳华》的票房超过10亿,《二十二》以1.7亿刷新了纪录片的票房纪录,《冈仁波齐》的票房也超过了1亿。从投入产出比上看,《二十二》与《冈仁波齐》的成绩更具震撼力,前者制作成本300万、宣发成本100万,投入产出比高达4250%,后者1300万的投资与过亿的票房也创造了同类题材电影此前难以想象的奇迹。 “一带一路”助推跨文化传播 电影是一国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形象的构建与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2017年6月和9月,中影集团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非洲举行了“哈萨克斯坦中国电影展”和“非洲中国电影展”,有效地助推着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印度新闻广播部于2014年签订了三部中印合作电影项目,其中的两部《功夫瑜伽》与《大闹天竺》已于2017年春节档上映,并收获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而前者也成功登陆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电影市场。作为中英合拍片的《英伦对决》更是取得了不小的突破。片中,中方演员不再是打酱油的“角色”,成龙的表演力撑全片,既体现了成龙的国际影响力,也昭示他表演的转型与突围。然而,在中国电影跨国合作蓬勃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同时,中国本土电影走出去的路途依然困难重重。《战狼2》虽登顶中国电影票房之冠,但在北美市场却遭遇“滑铁卢”。这其中既存在着目标市场的定位失准,也暴露出文本文化想象与受众期待视野之间的某种错位。 首先,根据题材的特殊性以及众多历史经验与数据,该片海外推广的重点或许并不应是北美,而是非洲。包括其他中国电影在内的海外推广,在当下也应持守一种“立足国内、争取东南亚、拓荒非洲南美,冲击欧美”的“递进市场策略”。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也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与建构国际形象的任务,其受众群体并不止于中国人。正如《战狼2》中,尽管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地位是基于现实,但其世界大国姿态过于强势,对中非关系的表达也有可商榷之处,这显然不利于该片的海外推广和非洲推广。事实上,电影在表达民族品格与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讲求方式的内敛与中和,并致力于全人类意识、世界情怀的传递,由此才能凝聚全世界的目光。 总之,工业化美学、艺术化探索与国际化思维共同构筑起2017年中国电影的年度新象。工业化美学的初现雏形促进了类型电影创作的多元与繁荣,艺术化探索的丰富多元推动了艺术电影口碑和市场的双收。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更多国产影片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与高度的文化自信,拓展着中国电影的全新版图。2017年正式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无疑是对进入平稳发展期的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促进和保障。我们需要坚持类型化的创作道路,但也强调电影艺术的审美特质,呼唤人文精神与人性深度。我们还需要致力于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关注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在积极塑造国际形象的同时,有效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争取海外市场的更大突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