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不变法则 ■肖怀远 天津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在拍了五部已经播出四部。这里面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的东西有待我们总结。 第一,踏着时代的步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再现党的历史。《换了人间》1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1月6日,报纸刊登了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理解,总书记这一段话既是对历史规律的一个深刻揭示和总结,也是对现实和未来发展一种深刻忧患意识的体现。 我们创作推出的《换了人间》,正好反映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毛主席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人打下了江山,这是功成名就时;建立政权叫执掌政权时;从战争年代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是承平时期;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这是一个重大变革关头。在我们这个剧里正是体现了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四个“不容易”。作品所呈现的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为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月5日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深刻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容易”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教材。 第二,带着深厚的感情,带着为党为人民树碑立传的初心和使命来搞创作。王朝柱出身贫寒,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周口店时期就是贫农”,是党和政府、党和人民把他培养成一个国家的栋梁人才。王朝柱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样一种深厚的感情体现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间。同时,我们的投资方、组织领导的团队、顾问团队,特别是我们的创作团队等,无不是带着这样一种感情,带着这样一种态度来投入创作的。 第三,用共产党的作风、革命者的作风、过硬的作风来创作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电视剧《解放》拍摄的时候,我在开机仪式上给大家提了两条希望。其中一条就是希望用解放的精神来拍《解放》。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专门写了这一点,而且我讲了几个小故事。2008年的10月下旬,我到陕北绥德去看望剧组。那个时候中秋节已经过了20多天了,晚上在羊圈拍毛主席和周总理决策让刘邓挺进大别山那场戏。时间都已经很晚了,演职员们都还没有吃晚饭。唐国强手里拿着一个月饼,拍戏间隙啃一啃。当时我给大家带去了我们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结果到了驻地已是夜里11点多了,当地的炊事员操作不当,没有拆掉外包带着塑料壳在锅里蒸的。我吃着觉得不对头,但剧组的同志们包括唐国强他们吃得香的不得了。我当时就说一定请他吃一次真正的狗不理包子,后来把剧组全部请到天津吃了一回。我们就是用这样一种精神和作风来歌颂我们的党,歌颂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歌颂我们的人民军队。我们剧组没有小鲜肉,没有高片酬,却有这样一种精神贯穿在我们整个创作拍摄过程中。 第四,精湛的艺术追求。我们拍摄《换了人间》的素材是48集的体量,剪出来送审的时候是41集。41集变成现在播出版的40集,删掉了120多分钟实实在在的内容。这样做就是为了追求艺术精湛,追求好看。这个剧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心血在里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我们党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历史的过程中间来找答案,来想办法。我们务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一起来完成好新时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把引领我们的人民,影响青少年、教育青少年的工作做得更好。 追求史诗品格的路上 ■王朝柱 42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换了人间》完稿之后,我和往常一样长长地吐了口气,啊!作为编剧又完成了一部作品。至于该剧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我是不想的。 但是,当我从创作激情的状态平静之后,似乎觉得还想借《换了人间》说点什么,遂动笔扼要地记录如下: 一、《换了人间》的戏魂 在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征程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她不仅宣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终结,而且还同时开启了以城市为中心、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时代。这就是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电视连续剧《换了人间》就是艺术且形象地反映这一伟大时代的变革——或曰转折过程之中国共两党此消彼长的历史走向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变化,尤其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文化的搏击,让今天的观众从中获悉新中国是怎么诞生的,人民为什么抛弃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同时,用感人的艺术形象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年学子知道毛泽东代表了这一伟大历史的革命走向和选择,而蒋介石却代表了逆潮流而动并被历史所抛弃的必然。自然,我们还想通过艺术特有的感染力,让观众感怀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场《换了人间》的革命是何等的伟大和不易。 这就是电视连续剧《换了人间》的戏魂。 二、《换了人间》的风格 说到《换了人间》的风格,我的定位依然是史诗品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何谓史诗品格?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深知我创作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史诗,只希望我的创作能朝着史诗品格去努力,故曰史诗品格。因此,我创作的《长征》《延安颂》《寻路》《解放》《辛亥革命》等电视文学剧本,都冠以史诗品格。自然,说到《换了人间》的风格,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史诗品格。 所谓史,就是要求我写的《换了人间》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地完整地真实地形象地再现《换了人间》这段历史风云,“对历史背景的交代,对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其基本尺度和主要情节都能经得起与基本事实的认真的对照”(李准语)。换言之,《换了人间》绝对排斥戏说历史、歪曲革命和反革命的界线。这就要求剧作家忠实于历史,用唯物史观解读这段历史。唯有如此创作的《换了人间》才有生命力,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诗,就是要求我写的《换了人间》是一首戏剧化了的长诗,全剧的描写应尽量做到用诗化的语言,主要人物的对话不仅要有特定的时代感,而且还要有诗人的激情。一句话:波澜壮阔的历史、浩瀚无尽的原始素材……都是为塑造毛泽东及其战友的伟大艺术形象服务的。同时,所有艺术创作的手段,也只是完成《换了人间》的创作工具。 简言之,所谓史、诗两方面的结合就是史诗品格的追求。 三、《换了人间》的人物塑造 《换了人间》一剧有几十个历史名人。但人物的核心就是两位,一个是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一个是国民党的代表蒋介石。换言之,毛泽东、蒋介石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剧的成败。因此,首先要求剧作家要用唯物史观审视这两位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人物。 对于毛泽东,我曾写过如下一段话: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 一位外国友人说:“毛泽东创建了新中国,其功不亚于美国的华盛顿,印度的圣雄甘地!” 一位学者说:“毛泽东及其战友统一了中国,其功不亚于秦皇、汉武!” 还有一位军史专家说:“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是毛泽东。” 就说美国的一些学者,他们每隔几年就评一次有影响的百位世界名人,毛泽东每次都入选,其名次都在20名之内。 这说明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的伟人,而且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有影响的伟人。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对于蒋介石,我曾写过六本书,比较公允地评定了他一生的历史功过。如果说《换了人间》的政治视角,主要放在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毛泽东的同时抛弃国民党、蒋介石,这是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决定的。自然,后人还可以把这段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会感悟出更深刻的国之兴亡的道理来。 至于我是如何从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运用艺术手段塑造毛泽东、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还是像过去那样,就留在《换了人间》播出之后我再撰文详述吧。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剧的缘起是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杨振武同志请我写戏,我和李准、仲呈祥二位老友飞到上海,当面谈定为上海写一部电视连续剧《转折》。 回到北京不久,我就生了一场大病,接着杨振武调京工作,《转折》写作就停止了。 在这期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来京看我,他听后表示愿意接手搞《转折》。经过多方论证,认为《转折》面窄,难以写出当时我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转折。后经过肖怀远主任与时任天津宣传部长的成其圣、天津电视台的万克以及倪祖铭等同志论证,遂把《转折》改为《换了人间》。 另外,在《换了人间》的写作中得到了很多领导、专家的帮助和推动,他们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逢先知、金冲及、冯蕙、黄允升、廖心文、熊华远等;大评论家李准、仲呈祥、王兆海、郑伯农、李硕儒等。换句话说:《换了人间》如有可取之处,第一是属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第二是归功于上述领导、专家的帮助和推动。如果出现了失误,那是作者的责任。 《换了人间》的史诗品格考辨 ■李 准 《换了人间》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最重要的一个新收获,也是30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分量最重、精神最锋利、最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作品。什么是史诗?按照最初的定义就是书写民族历史的长诗,当然它的最初的原点就是包括《荷马史诗》在内的四五部作品。史诗最初的特点亦即来自民间、带有神话传说内容、以民族历史的英雄作为主人公,同时兼具崇高与悲情色彩。 但是后来,史诗的范畴扩大,小说、戏剧、影视剧等门类中都有一些作品被称为史诗,史诗成了一个很高的荣誉、一个光彩的称号。一部作品如果被称为史诗那应当说就是带有经典性的、传世的了不起的作品。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史诗”这个名字时而被乱用,有一些包括在重大史实上存在明显错误的作品也被说成是史诗,甚至有一些只是描写一些杯水风波的作品也被说成是史诗,名实的分离,让我们不得不对能够称之为史诗的作品重新思考其客观的评判标准。 我认为,史诗作品最起码要有三个基本要求,不具备这三个基本要求它就不能称之为史诗。第一,它必须是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主要叙事;第二,它必须是以民族英雄和国家领袖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第三,它在精神追求方面必须志向崇高,歌颂牺牲奉献,因此这样的作品必然灌注着忧患意识。这三条,我认为可以概括古往今来一切史诗的基本要求和品格。而我认为其中一个核心的内涵就是志向崇高,努力表现国家和民族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换了人间》无疑是30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最具有史诗品格的一部。 首先,该剧是关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宏大叙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胜利、“三反”、“五反”,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写到了,而且剧中所有的这些重大事件都是从全局加以描写,不是从局部,也不是用折射的方式,都是正面切入。与此同时,该剧突出表现的都是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最高决策,以最高决策为主视点。 其次,该剧是以民族英雄和国家领导为主人公。毛泽东是全剧的一号人物。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是我们新中国也是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七个常委中的核心人物,以“毛、刘、周、朱”四位为主人公,在王朝柱本人的作品中也较为罕见。包括邓小平、陈云、刘伯承等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塑造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唐国强塑造的毛泽东十分深入人心。唐国强对历史的敬畏精神体现在开拍之前反复学习,他曾到西柏坡去献花圈、看展览,其敬畏之心都融入了其表演的细节之中,剧中他所饰演的毛泽东在面对苏方有些大国主义的要求时,他将强烈的个人尊严与民族尊严融为一体,其人物情感拿捏准确到位。刘劲饰演的周恩来与王伍福饰演的朱德同样很精彩。马晓伟饰演的蒋介石是当今影视作品中塑造这一角色的高峰。他真正地走入蒋介石的内心,蒋介石晚年内心的痛苦、矛盾、悲凉、不服输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史诗是志向崇高的。为民族、为国家牺牲自己各方面的情感乃至生命,不一定说都是悲情的,但应当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换了人间》的忧患意识充沛而犀利。剧中许多台词直指人心。毛泽东说如果当年我们不判黄克功的死刑,就等于判了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死刑。毛泽东还反问自己,我们进城建国才两年多,为什么这么多人就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这么多干部就下水了。该剧深化了进京赶考这一主题,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也预示着新中国的发展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但也一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经受更多的考验。 我用以上三点来定义史诗。史诗的核心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其灵魂就是志向崇高。正是该剧的题材、正面切入的写法、精益求精的精神共同铸造了这部片子的史诗品格。就史诗品格而言,有所遗憾才会前进,才会有新的高峰,故而我认为底层叙事线如果再连贯一点则更好,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底层叙事再加入5分钟或10分钟的戏,该剧会更加丰盈。 “厚积”而“厚发” ■李京盛 几年前开过一个关于王朝柱电视剧创作的研讨会,我们就觉得,一方面他生了重病,今后能不能创作还难说;另一方面他一生致力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功不可没;几年后,我们可喜地看到王朝柱不但战胜了病魔,还拿出了超越自己以往作品的电视剧《换了人间》。这部作品,不是“厚积”而“薄发”,而是“厚积”而“厚发”。 为什么是“厚积”而“厚发”呢?因为这部作品包含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初心的解读,它艺术化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全部精神内涵,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感,超越了王朝柱以往的一切单独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王朝柱以往的创作经历中,诸如《长征》等作品更多地是对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历史时期、对某一个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描写居多。而《换了人间》,则是一部对中国革命集大成之深思的作品。它不仅是我们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经过多年发展后沉思的成果,也是当今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对这段历史的重新思考。这部作品在今天的诞生是王朝柱创作成果的延续,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多年来一种集成经验的发挥、突破。 该剧有三个角度是崭新的。第一,它找到了对中国革命历史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和思考角度。历史学家、党史学家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划分有自己现成的模式。比如1921年到1949年,这是中国革命史阶段。如果把这28年再做划分还有不同的划分。1921—1927年、1927—1937年、1937—1945年、1946—1949年又是不同的阶段。 但是当用艺术样式来表达中国革命历史精神内涵的时候,这种按照历史客观发展的时空坐标来书写的方法已经不够用了。王朝柱突破了对客观历史时空的划分方法,用强大的思考力度把中国革命历史阶段进行了重新组合。在我们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当中,没有一个是从1948年写到1954年。为什么写这5年?看了作品便有理解。这就是中国革命历史被艺术转换成文艺作品的时候,用艺术的视角对革命精神、革命内容的一个新的展现与表达。 第二,该剧崭新地展现了一种思想内容。讲的依然还是革命,依然是初心,依然是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怎样完成了这场革命的过程,但他给我们提供新的审美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 第三,这部作品找到了崭新的历史书写角度。该剧既体现了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也体现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同时也展现了失败者书写的历史。该剧把蒋介石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同时,用艺术的方式精准地呈现了他的立场、思想、情绪等细节,和那一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革命者两两对照,鲜活生动地表达了胜利者与失败者在历史上的鲜明形象。胜利者书写的无疑是历史的辉煌和历史的进步,那么失败者在这个历史的画卷当中留下的是深刻的教训,同时也是一个被历史惩罚的下场,这就是文艺的角度。作品中胜利者赢得理直气壮,失败者输得心服口服。这样一种文艺表达远胜于我们从理论上或教科书中得出的结论,这也恰恰是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所应当追求的效果。 “站起来了”的史诗画卷 ■张德祥 40集电视剧《换了人间》,表现的是1949年到1954年中国社会的巨变。这是彻底摧毁一个旧政权与建立一个新政权的过程。剧中人都是当事人。一个甲子过去了,那段历史似乎已经远去,然而,今天的中国,又莫不与它息息相关。这一段历史,是新中国的奠基期、创建期。新中国正是从这里出发。回望我们的来路,重温初心,会更清楚我们要向哪里去。 《换了人间》的最大特点,是在叙述这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揭示了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回答了历史之所以这样发展的必然规律。1949年,国民党的统治已经难以为继,解放军在民众的支援下节节胜利。这种胜利,是共产党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实际上,是正义的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然国民党有美国先进武器装备,但仍然逃脱不了失败的结局。这就是历史逻辑:饱受磨难的中国,饱受苦难的人民,需要一个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新政府,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新制度,中国人民渴望站起来,中华民族渴望站起来,中国需要新生,这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谁能代表这个大势,谁就能赢得人民大众的支持进而赢得历史。该剧通过一系列重大事件,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选择,表现了共产党顺应民心、顺应历史要求、顺应“天下为公”的担当。国共两党之争,绝不仅仅是权利之争,其背后是价值观之争,道路之争,中国命运之争。中国共产党人奋斗了28年,终于完成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基本的历史使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 建立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是中国的新生。主导这一新生的是共产党,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精神、纪律。能不能建设好新中国,取决于共产党的素质。我认为《换了人间》另一个重要看点,就是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素质。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这是一个转变,更是严峻的考验,甚至比战争年代的考验还要严酷。权力的腐蚀是无形的,糖衣炮弹是无声的,人性的最大弱点是骄傲自满与贪图享乐。共产党人能够经受住权力的考验吗?我们看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领导层,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建立国家,千头万绪,但无论有多少事情,首要的是警钟长鸣,戒骄戒躁,坚决打击腐败念头的滋生。“三反”“五反”运动,就是对自身的一种净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过硬的精神素质、工作作风,才能抵御邪气入身。永远保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艰苦奋斗的本色,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一点,对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更根本的历史规律。要跳出历史的“周期律”,就要牢牢铭记这个根本的历史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每一代人都要面对这一份试卷。 新中国成立后,荡涤腐朽,万象更新,百废待兴,生机勃勃,显示了中华民族新生创世的气象,实实在在地“换了人间”!故,《换了人间》无疑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史诗画卷。 《换了人间》的现实意义 ■陈先义 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史诗品格的大作,它表现了1949到1954年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伟大巨变,也是一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这个历史时期,战争没有真正结束,新中国正在进行中,新生的革命政权面临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政权、国共和谈、北平和平解放、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上海金融大战、剿匪反霸、中苏友好条约的签订、和平解放新疆与西藏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 剧中所表现的年代,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年代。战争没有结束,蒋介石给中国共产党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都需要毛泽东领导共产党来处理,写什么、不写什么,需要剧作家对历史的精准把握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剧采用国共两条战线双线并进时空叙事的方法,真实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风云,形象展现了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统战以及秘密战线等各个领域的殊死较量。全剧出场的200多个人物,虽然代表不同阶层、不同党派,但都立体丰满、性格鲜明。 该剧的现实意义较强。一是这部作品以大量生动的事实和史料说明一个真理,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蒋介石装备精良的800万大军,最后呼啦啦如大厦倾覆,因为蒋介石失去了民心。为什么那么多民主党派的领袖冒着生死危险,冒着儿子被残杀的巨大痛苦,毅然决定到毛泽东的身边,为什么那么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纷纷起义,站到了共产党和人民的阵营,因为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剧中两个警卫团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一是傅作义起义后警卫团受蒋介石命令,企图包围香山,行刺毛泽东等我党高层,被破获缴械;二是国民党蒋经国最信任的警卫团受命调往福建,结果接到命令当晚团长贾亦斌冒着巨大危险举行起义。而贾亦斌的起义,无疑在整个江南竖起了一面旗帜,紧接着,各部队酝酿起义形成一种风潮。说明蒋介石的统治确实已经不得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是该剧是解读共产党初心的生动教材。这部作品最生动的部分,不仅体现在对大事有条不紊的叙述,而且也在一些共产党领袖的生活细节上,它让观众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怎样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为党工作,看他们怎样处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他们怎样对待百姓和人民,作品中有大量催人泪下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磊落风范。从而也引发我们对当下的深刻思考。什么是初心,就应该看看老一辈革命家是怎样做的。 三是该剧用极为翔实的叙述,告诉观众蒋介石是如何在最后残忍地杀害共产党员,是怎样一次次布局暗杀毛泽东、陈毅、宋庆龄等重要人物,怎样运用残忍手段杀害杨虎城父子,这与当下枉顾史实对蒋介石的美化恶风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面历史的镜子 ■王伟国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换了人间》不仅以全景式的历史视野诠释了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抉择,还以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展现了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至1954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让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为走上富起来的道路继续奋斗。观众们看到共产党不仅能打天下,而且也能坐稳江山;共产党不仅能做农村工作,而且也能进行城市工作;共产党不仅能领导革命战争,而且也能领导经济建设。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首要的一项任务是稳定和建立社会经济秩序,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归纳起来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统一中国大陆;二是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三是倡廉反腐。而剧中的反腐精神,不仅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一贯的历史精神,同时使作品具有了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 电视剧中,多次对反腐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告诫:“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严肃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历史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论断。 有感于陈毅市长的前警卫员刘全德被敌人收买、最终成为蒋介石集团的杀手欲行刺陈毅的变质过程,周恩来指出:当年和我们一起打天下的战友,在未来坐天下的时候,会不会腐化变质成为我们的敌人?毛泽东说:我的结论是肯定的。 毛泽东两次与黄炎培讨论如何跳出周期律问题;毛泽东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李自成的悲剧为例,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做李自成的警告;毛泽东在看京剧《霸王别姬》后,再次告诫“不可沽名学霸王”,不要重蹈楚霸王的覆辙。尽管毛主席再三告诫,党内、政府内仍出现了一批贪污腐化案件:1951年上半年,全国处理区级以上党员干部3947起,其中贪污531起;影响更大、更坏的是刘青山、张子善两人,他们都是入党多年,经历过革命战争考验的高级干部,贪污腐化蜕变成革命和人民的罪人,毛泽东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再一次敲响警钟:现在亡党、亡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党内已经变成敌人的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现在还不向同志们发出警告,一旦我们的党尤其是党的领导集体贪污、腐败、腐化堕落,中国共产党就会被自己打垮了!这件事给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在60多年前毛主席就严肃提出,不揭露不惩处贪污腐败分子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我们的党就会滑向堕落的深渊,今日的共产党,就会变成昔日的国民党。 电视剧《换了人间》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张子善、刘青山、延安时期的肖玉璧是镜子,我们从这面镜子中又看到了现实,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斗争,使我们深深感到反腐斗争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也能进一步让干部在思想上做到“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这正是该剧的时代主题与历史精神。 坚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阵地 ■黄金城 从进入影视行业,到现在二十几个年头,我一直在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有人说这种题材的戏难把握,要我说很简单,心如明镜,一往无前。 影视剧是大众艺术形式,有广泛的收看群体,这就意味着我们拍摄的作品,会影响很多人,文艺作品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担负着宣传历史,教育下一代的使命,作为制片人,深感责任重大。该剧于2017年2月20日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举行开机仪式。在开机仪式上,编剧王朝柱说,剧组“选在西柏坡做开机仪式是有意义的,要用西柏坡精神拍摄《换了人间》”,这是剧组的创作宗旨。西柏坡时期是新中国成立的一个历史节点,往前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往后是波澜壮阔的建设,站在这个节点的当下,是打下江山后守江山的重重困难。 全剧第一场戏,毛主席站在西柏坡就要融化的冰面上说:如履薄冰啊!这也正是那个时候我的心情。顺利开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完成拍摄,顺利播出,才是真正完成了使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党进行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探索,既为共和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如何管党治党、如何执政兴邦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经验。《换了人间》对“赶考”精神做了生动诠释,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即将完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之后,逐步开启以城市为中心、夺取全国胜利新时代的伟大转折。全剧着重表现了开国领袖毛泽东进北京城后,坚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醒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该剧真实再现了刘青山、张子善因腐化蜕变而被枪决等历史事件,给人以振聋发聩的警示,让观众从中感悟出国之兴亡、党之兴亡的深刻道理,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一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生动教材,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拍摄《换了人间》,是艺术创作同时更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创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牢固树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创作精良的“三精”意识,并且集中了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强大阵容。 以史实为基础,剧情全部来源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为了达到还原历史真实的效果,该剧所有场景都要求要么实景拍摄,要么再现实景。2017年2月初,剧组在俄罗斯冰天雪地、零下三十度的莫斯科进行拍摄,几番周折找到当年毛泽东第一次访苏时下榻的“姐妹河别墅”;剧组分AB两组同时进行拍摄,先后在西柏坡、北京、天津、上海、横店、溪口、常熟、西藏、新疆、台湾等地进行拍摄,真实再现了西柏坡革命圣地、北京香山、西花厅、溪口报本堂、大上海、江南水乡、西藏雪山、新疆红楼等场景;作为剧中重中之重的场景中南海,因为实在无法进入拍摄,剧组下定决心内外还原,在天津电视台杨村影视基地还原实景搭建。主要有菊香书屋、颐年堂、丰泽园等毛泽东当年在中南海经常工作和读书会友的场景。其中所有家具陈设全部按照历史照片一比一还原定做,当所有细节拼凑出一个场景,历史的瞬间就这样奇迹般地被还原。 我深知我们创作的这条路布满荆棘,但我始终相信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换了人间》就是绿水青山,这片精神家园我们要守护到底。 远处的灯塔 ■迟 旭 夏秋之交,雨过天晴,一位老人漫步在秦皇岛边,思绪万千。一段段历史在脑海中浮现,如层层海浪拍打着嶙峋的巨石。他怀念打鱼的小船,他思考着碣石上的遗篇。他感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他豪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词之美,展示了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由此别致,引人入胜,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作为导演对电视剧《换了人间》的拍摄思路。 血肉丰满的伟人。21年的时间里,唐国强在40多部影视作品中塑造过毛泽东的形象,每当有人问他扮演主席最重要的是什么,唐国强都会说:“毛主席是人,不是神,而且是伟人”。 面对世界,毛泽东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昂首阔步穿过东交民巷,让那里的洋大人知道,今非昔比,时下的东交民巷,绝对不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地方了!”面对国家,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要建立一个前无古人,完全不同的社会,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共产党人如何才能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啊。”面对人民,毛泽东说:“我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面对师友,毛泽东说:“中国革命走过的路,就像这一级一级的石板路,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曾经和我们一起攀登过革命石板路的人们。”面对儿女,毛泽东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面对自己,毛泽东说:“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若是我毛泽东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剧本描绘风骨,演员赋予灵魂。该剧正是刻画了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毛泽东:一个世界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一个中国人民的毛主席,一个五车腹笥的读书人,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 历史剧中的文化自信。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他的书法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诗词的意境与书法的表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该剧取“换了人间”四个字作为剧名,并使用毛泽东手写稿字样,不管从内涵到形式,都别具意韵,充满了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体现了作品的文化情怀。 在这样一部史诗巨作中,这些文化精神像一股清泉,渗透到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每一组历史事件中,使得整部戏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在今天,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当今信息爆炸,年轻人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伤害,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完整丰富的文化系统,有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传统精神,文化的碰撞并不是跟从,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文化自信地与这个世界好好聊天。 贯穿始终的哲学韵味。王朝柱的作品之所以耐看,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方面是以历史为脉,围绕历史展开故事和人物,另一方面就是其中沉淀着深远的哲学思想,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换了人间》中,这样的哲学思考无处不在,从史实角度来讲,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但王朝柱的剧本从来不是胜利的赞歌,而是远处的灯塔。看《换了人间》,从来不见胜利后的自我满足,更多是总结、思考,回首每一步艰辛的步履,忧思着前方更远更长的道路。 在西柏坡,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却说出了两个务必;进驻北京,解放大城市,毛泽东却谈周期律;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却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威胁;访苏成功、抗美援朝胜利,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喝彩,然而毛泽东又看回到自己,开始“三反”“五反”,因为他知道胜利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成功的故事,而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斗争,知道今天的胜利,是昨天每一次反思,每一次总结,每一次选择铸就的,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我们要一直胜利,就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 与角色一路同行 ■罗忆楠 2010年,我初次进入王朝柱的团队,拍摄电视剧《辛亥革命》,第一次接触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阅读剧本的同时,也是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次补课。我很惭愧自己对历史观的缺失和自己知识体量的不足,于是下定决心恶补,开始大量阅读人物回忆录和有关文献作品。就像在拼图,起初在强行记忆时间与人物,渐渐串连成线,当能够系统性地构建出轮廓,我对它的兴趣已经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历史的必然性是一门很好的哲学课,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正因为这些思考,才有了这7年我对不同历史人物的塑造定位。 在《寻路》中,我饰演贺子珍,江西永新一个18岁的女孩。在山里生活的人不习惯小声说话,行动会相对敏捷。就像在西藏生活的人,看惯了辽阔的远方,看近处时需要聚焦的过程,眼神会有些发直是一个道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就是地理人文在演员把握角色特点时能起到的作用。在《寻找邓颖超》中,我饰演宋庆龄,国母宋庆龄是整部剧的核心邓颖超女士的精神导师,因此我认为宋庆龄的每一次出场都应该是有力量的,她的身上应该拥有中国女性所有的美好。但是,完美是最难演的,所以我反复思考,她能传递给他人的力量,不应该是高贵的姿态,而该是眼神和笑容,她必须有坚定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为了这一笑,我对着镜子苦练了很多次。这个角色,最终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我心里偷偷想,所谓的神似,应该归功于那写意式的浅浅一笑。在新作《换了人间》中,我饰演江青,困难在于分寸感不好拿捏。于是,我选择了做减法,表演尽量回归自然。第一次和唐国强老师搭档创作,也是我在这部戏的收获之一,与经验丰富的对手搭戏,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这大概就是表演中的遇强则强。 在扮演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对我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我不断伸出触角,去探索各种人物的性格闪光点。性格决定命运,当我能够把握住这些历史人物的性格,也就自然能把握住她们的逻辑和行动线了。这些角色,已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因为扮演了她们,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她们的色彩,将会伴随我一路同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