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构式语法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新方法,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的构式语法研究主要是共时的,即通过共时的语料来探讨构式的形式与意义的象征关系、构式的结构及功能特征、构式与词汇的互动以及构式的图式网络等,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相比之下,构式语法历时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如Israel (1996),Traugott(2003,2007,2008a,2008b,2008c,2010,2012),Noël(2007,2009),Hilpert(2008),Bergs & Diewald (2008),Bar?dal(2009,2012),Fried(2008,2009,2010,2012),Trousdale(2008a,2008b,2008c,2011),Bisang(2010),Gisborne(2011)等,主要散见于一些期刊和论文集,并且大多数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个案调查,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本研究将较全面地梳理构式语法历时研究的已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阐释“历时构式语法”(Diachronic Construction Grammar)及其核心概念。本文拟解决三个问题:(1)为什么提出历时构式语法?(2)什么是历时构式语法?(3)历时构式语法要研究哪些课题,有哪些研究方法? 2.历时构式语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哲学中一个永恒的命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儿去?”(参见金立鑫,2007:35)。事实上,这不单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语言学的命题。自古以来,语言研究都在试图说明“语言是什么?语言从哪里来?今天的语言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走?”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为描写性和解释性两种。最典型的描写性研究莫过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它特别注重对共时语料的描写和分析;历史比较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属于解释性研究,它们着重探讨“语言从哪里来”。 构式语法研究从根本上讲是一项解释性的研究,但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构式语法也十分注重对语言现象的描写。这种思路正好兑现了Goldberg等人对语言研究的“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的承诺。构式语法力求解释“自国外语然的句子是怎么而来的、形成这样的语法形式有什么动因、人们的语言能力是怎么来的,等等”(徐盛桓,2011;参见牛保义,2011:v)。要解释句子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动因,仅仅依靠共时研究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它需要共时和历时研究的结合。沈家煊(1999:17)指出:“如果共时研究的目标不仅是描写语言现象,还要解释语言现象,那就不能不把共时研究跟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此外,当今构式语法的共时研究已形成林林总总的理论假设,其中许多理论假设已经找到较为可靠的心理学、二语习得以及跨语言的证据,但更多的理论假设还有待证明。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证据呢?石毓智(2007)认为,验证一个理论假设主要有赖于四种证据:历时研究的证据、语言共性的证据、心理实验的证据和共时研究的证据。其中历时研究的证据是验证假设最可靠的证据来源之一。所以,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运用历时语料来证实或证伪构式语法的有关理论假设,并进一步建立起新的、更加切实可行的理论假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