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一般属于薄粥。《礼记·檀弓上》:“饘粥之食。”孔颍达疏:“厚曰饘,希(稀)曰粥。”郭宝钧先生说:“水多而米少的粥稀,谓之粥;米多而水少的粥稠,谓之饘。”但它是总称,故常用为泛指。《战国策·赵策四》中触龙问赵太后:“日食饮得无衰乎?”意:每天的饮食是不是减少?太后回答说:“持粥耳”,意:只是食粥罢了。这难定是厚还是薄。上面提到的“饘粥”、“糜粥”、“薄粥”,这“粥”也都是用作泛指,与今天一样。“粥”是总称。 粥的许多专称都淘汰了,而“粥”字独占鳌头,千古传承,生命力最强,个中的奥秘是很有趣的。 “粥”,得名于煮沸声。粥的特点是米中加较多的水,煮滚熬透。“粥”字是入声字,上古音屋部,它的声母部分上古是舌头音,声韵合起来字音如“毒”,今江浙方言,称锅中米水煮汤滚沸,仍发此音,浊音入声,正同古音。“粥”字,《说文解字》中作“鬻”,鬲是空足薄鼎,最早当锅,将米放在鬲中,“弜”像鬲中煮沸气腾之形。故这个字的形音义三者十分契合。在所有表示稀饭的名称中,当然是“粥”最能表现这种食物的特点,因而代代用传,终于取得总称的资格,并千古传承。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