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的地位远高于今日,且有总称和各种专称。 厚粥叫“饘”。《礼记·内则》陆德明释文:“饘,厚粥也。”但它一般不单用,常要附“粥”名。《荀子·富国》:“冬日则为之饘粥。”《后汉书·臧泆传》:“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稍为饘粥。” 薄粥叫“酏”。《礼记·内则》陆德明释文:“酏,薄粥也。”它常用来酿酒。《礼记·内则》:“或以酏为醴,”郑玄注:“酿粥为醴。”醴,是常用的甜味酒。 烂粥叫“糜”。《释名·释饮食》:“糜,煮米使糜烂也。”烂不等于厚,它可以指厚粥。《九州春秋》:“臧洪为青州刺史,为袁绍所围,粮食已尽……厨有米三升,主簿启进内,稍以为糜粥,洪叹曰:‘吾独食此何为?’命作薄粥与众共啜之。”与“薄粥”相对举,此“糜粥”当是厚粥。曹操《苦寒行》:“担囊以取薪,斧冰持作糜。”士兵所食糜,当是厚粥。也可以指薄粥。《礼记·问丧》讲到父母死后服丧的人痛心疾首,道:“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糜粥。”这些“糜粥”都是薄粥,无论厚还是薄,共同点都是煮得稀烂,米粒不完整。有的辞书把糜粥释为“厚粥”,不够确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