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发现本地文化的过程。因为即使是本地人,对当地不太使用的一些习俗也会没有印象。 答:我们的调查员、被调查对象几乎都感慨,如果这个调查早十年、二十年,情况会好很多,很多东西就是在近些年消逝的。 比如与农事相关的内容。以前一出镇区,周围就全是农田。20多年来,镇区规模扩大了不止十倍。大量农田已经改成了住宅、商业、工业用地。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还留在村里的人基本都不再种粮,改种经济效益高而不那么费人工的苗木。所以一些地方都没有拍到“莳秧”和“斫稻”这两项最重要的农事活动资料。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根据记载汇总,在过年这段时间里苏州地区有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而我们的调查团队发现只有祭祖、吃年夜饭、送压岁钱、开门放爆仗和接财神等有限的这几样活动在整个苏州地区还普遍保留。而其他民俗活动,有些只在部分农村有保留,如送灶、祭猛将、天生日;有些活动虽然各个地区都多少保留,但参与人数已经不多,如掸尘、挂年画;有些活动则基本变为政府主导,而非民众自发组织,如闹元宵、看花灯、舞龙舞狮。 所以我们的方言调查工作其实是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提供数据,比如地方戏、地方民间说唱艺术,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一个人唱一首当地方言的民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问:丛书出版后的后续工作还有哪些?下一步要完成哪些工作? 答:丛书现有20卷,涵盖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地区的方言调查工作其实更迫切,但我们缺乏足够胜任此项工作的人手,这是下一步要花大力气完成的。成果的开发应用我们一直在做,一些相关的视频已经通过爱奇艺等渠道进行传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采录展示平台也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继《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推出首批成果后,教育部、国家语委今年还将启动《中国濒危语言志》(30册)的出版工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首唐诗为我们所呈现的场景,在人口流动迁移加剧、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代中国已经不太可能存在了。城市有多少人都已经不会讲自己家乡的方言了?甚至生活在上海、苏州等大城市的年轻人也逐渐不会讲婉约的沪语、听不懂温柔的吴语…… 方言不仅是一种人际间的交际工具,不仅是一个人与某一居住族群的天然纽带,更是一个人与生俱来所拥有的语言坐标,饱含着与众不同的历史地理基因,这才是语言学家百年来孜孜不倦绘就中国方言地图的动力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