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语言演变及语体完形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 刘顺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参见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②参见欧明俊:《词为宋代“一代之文学”说质疑》,《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4期,第1-9页。
    ③参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见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④“汉语的韵律规则:A:音步最小而必双分;B:轻重相依而必足;C:虚字最轻而实词重。”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0页。
    ⑤成伯玙:《毛诗指说》,《文渊阁四库全书》(册七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7页。
    ⑥参见冯胜利:《韵律系统的改变与二言诗体的消亡》,载氏著《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15-143页。
    ⑦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光绪丙申师伏堂刊本,第16页。
    ⑧关于“音高下倾”的分析,参见邓丹:《汉语韵律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⑨参见王云路:《中古诗歌语言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445页。
    ⑩“据上述分析及当时的语言实际,我认为:先秦的三音节和汉以后的三音节不可同日而语。事实亦然。首先,先秦没有三言诗体,公认的三言诗到汉朝才出现。其次,先秦没有三言复合词,构词法上的三言复合词到东汉才开始出现,即如:养性书、马下卒、偃月钩、丧家狗、两头蛇、东南方、五音术、岁月神、工伎家——这种类型的词汇,在先秦是看不到的。三言复合词是三音节音步独立的标志;因此三言复合词法的出现可以作为验证三音节音步独立时代的下限标准(亦即东汉)。”冯胜利:《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第173页。
    (11)屈原:《离骚》,见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0页。
    (12)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4页。
    (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498页。
    (14)庄子:《齐物论》,见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46页。
    (15)参见孙锡信主编:《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16)司马相如:《子虚赋》,见高步瀛著、曹道衡等点校:《文选李注义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35-1660页。
    (17)《文选李注义疏》,第1689-1692页。
    (18)“四字句”的大量使用始于佛经译本,而影响渐及中土作品。七言诗歌中“四字格”的使用当受其推动。但七言诗上四节律(重音)模式,对于“四字句”及后世“四字格”的成型,当更具反哺之功。参见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编:《文言读本》,见《吕叔湘全集》第八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19)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5页。
    (20)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天卷《诗章中用声法式》,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3页。
    (21)冯胜利:《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第214页。
    (22)柳宗元:《平淮夷雅》(其一),见尹占华、韩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8页。
    (23)赵翼.《瓯北诗话》卷三,霍松林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2页。
    (24)查慎行:《曝书亭集序》,见朱彝尊:《曝书亭集》,世界书局1937年影印本,第5页。
    (25)韦庄;《荷叶杯》,见韦庄著、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26)“词中用事,贵无事障。晦也、肤也、多也、板也,此类皆障也。”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卷四《词曲概》,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7页。
    (27)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8页。
    (28)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倾向三题》,见王云路、方一新主编:《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2页。
    (29)胡敕瑞:《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见林焘主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一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页。
    (30)所引例句均来自于胡敕瑞《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
    (31)参见高友工、梅祖麟著《唐诗的魅力》,李世耀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
    (32)陶渊明:《时运》(其一),见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卷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页。
    (33)韩愈:《原道》,见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0-21页。
    (34)高友工、梅祖麟:《唐诗的魅力》,第63页。
    (35)柳士镇:《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载《汉语史学报》第二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1页。
    (36)肖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页。
    (37)“周侍御史侯思止,醴泉卖饼食人也,罗告准例酧五品,于上前索御史,上曰:‘卿不识字。’对曰:‘獬豸岂识字?但为国人触罪人而已。’遂授之。凡推勘,杀戮甚重,更无余语,但谓囚徒曰:‘不用你书言笔语,但还我白司马。若不肯来俊,即与你孟青。’”张鷟:《朝野佥载》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2页。
    (38)汪维辉:《汉语词汇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9)“上知之,谓宰臣曰:‘朕欲为太子求汝郑间衣冠子女为新妇,扶出来田舍齁齁地,如闻朝臣皆不愿与朕作亲情,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朕家事罗诃去。’遂罢其选。”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8-369页。
    (40)柳士镇:《试论中古语法的历史地位》,载《汉语史学报》第二辑,第54-61页。
    (41)张衡:《西京赋》,见《文选李注义疏》,第456页。
    (42)杨荣祥:《“而”在上古汉语语法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载《汉语史学报》第十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119页。
    (43)孙锡信主编:《中古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述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44)参见冯胜利:《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第67页。
    (45)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三十四《梅圣俞诗选序》,清康熙刻本。
    (46)周本淳:《诗词蒙语》,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47)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卷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4页。
    (48)同上,第37页。
    (49)束皙:《饼赋》,《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四十三,见《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台湾世界书局1985年版,第2页。
    (50)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144页。
    (5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385页。
    (52)黄侃:《黄侃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53)章太炎:《文学论略》,见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0页。
    (54)参见冯胜利:《汉语韵律诗体学论稿》,第84-86页。
    (55)徐大椿:《乐府传声》,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500页。
    (56)汪师韩:《诗学纂闻》,见《昭代丛书乙集》(世楷堂藏版),第40-41页。
    (57)方苞:《蒋詹事牡丹诗序》,见《方望溪全集》(集外文卷四),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300页。
    (58)谢肇淛:《金瓶梅跋》,见《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0-1081页。
    (59)董乃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式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160-170页。
    (60)孔齐撰、庄敏等点校:《至正直记》卷三《虞邵庵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61)参见魏骥:《南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