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⑧(32)龙晦:《敦煌与五代两蜀文化》,《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②(13)梅维恒:《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第12页,第11页,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③参见林梅村《西域文明——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第68页,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第6253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九《玄宗下》,第23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唐)杜佑:《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第152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⑦(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卷五○四,第6047页,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⑨(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三五《前蜀一·高祖本纪上》,徐敏霞、周莹点校,第50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⑩成都王建墓博物馆:《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前言,巴蜀书社1994年版。 (11)郝春文等:《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5卷,第37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陈祚龙:《敦煌资料考屑》,第333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763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15)(唐)魏征等:《隋书》,卷二九《地理志》,第830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1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四四,第770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宋)张唐英:《蜀梼杌》,卷下,《全宋笔记》,第1编第8册,第56页,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 (18)(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四十《前蜀·韦庄冯涓列传》,第59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第48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20)苏渊雷、高振农:《佛藏要籍选刊》,第14册,第2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四,第8949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23)任半塘:《唐戏弄》,第155页、第211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24)(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第1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6)(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第181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参见彭松、于平主编《中国古代舞蹈史纲》,第85—87页,北京舞蹈学院1989年版。 (28)(30)伏俊琏:《敦煌学与巴蜀》,光明日报2016年8月1日。 (29)幸晓峰:《移民入川与四川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四川戏剧》2008年第1期。 (31)参见袁曙光《四川博物馆藏万佛寺石刻造像整理简报》,《文物》2001年第10期。 (33)贾大泉、陈世松主编:《四川通史》,第15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4)(唐)魏征等:《隋书》,卷八三《党项传》,第1845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