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语言科学》 袁毓林 刘彬 参加讨论

    3 “谁”的虚指意义的形成机制
    要想有效地描写“谁”的虚指、否定等非疑问意义的语境条件,首先要了解和明确“谁”表示疑问意义的语境条件,以此作为参照标准才能事半功倍。其实,前贤已经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疑问(或询问)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语用学研究。我们根据当下课题的需要,强调疑问(或询问)行为的下列语用预设特点:
    (6)i.问话人(A)不知道某个信息(M),并且他(A)想知道这个信息(M);
    ii.问话人(A)认为被问人(B)知道这个信息(M),并且他(B)愿意告诉他(A)这个信息(M)。
    在这样的语用前提之下,问话人(A)用问句(Q)向被问人(B)询问。
    具体落实到疑问代词“谁”上,上述语用预设特点可以具体化为:
    (7)i.问话人(A)不知道某些个跟当下事件相关的人的值/具体信息(M),
    并且他(A)想知道这些个人的值/具体信息(比如,姓名NA、身份ID等);
    ii.问话人(A)认为被问人(B)知道这些个人的值/具体信息(NA,ID…),
    并且他(B)愿意告诉他(A)这些个人的值/具体信息(NA,ID…)。
    在这样的语用前提之下,问话人(A)用以“谁”为疑问项目的特指问句(Q-who)向被问人(B)询问。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先验地假定这种问句往往采用无标记的中性形式。例如:
    (8)a.谁去过长白山?
    b.我的书被谁拿走了?
    但是,当“谁”表示虚指意义时,相应的言语行为已经从对于特定的人的询问转变为对于某些个不能肯定的人的称代。可以把这种用法的“谁”的语用预设特点具体化为:
    (9)i.说话人(A)不能确定某些个跟当下事件相关的人的值/具体信息(M),并且他(A)不关心这些个人的值/具体信息(比如,姓名NA、身份ID等),他(A)只是想用一个简单而模糊的语言形式来称代这些个人;
    ii.说话人(A)不认为听话人(B)知道这些个人的值/具体信息(NA,ID…),并且他(A)认为听话人(B)能够明白:他(A)只是用一个简单而模糊的语言形式来称代这些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