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虚构情感的事实性 上文说过,虚构情感之所以是虚构,就是因为它与事实没有关系。虽然如此,虚构情感仍然可能闯入现实,造成事实性的影响,例如看悲剧而泪流满面,读小说而整天闷闷不乐。《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2](P.54)这里的“情”就是本文所说的情感。不论是现实情感还是虚构情感,都可能造成人在事实上的嗟叹、歌咏、手舞、足蹈。引发这些情感反应的条件是“情动于中”,而要达到这个条件,情感首先要有真实,此时与事实没有关系。但是一旦形成这个情感,就会引发事实性反应。方芳讨论纯虚构的幻想文学时认为,“除了超越现实之外,幻想文学还可以以其独特的方式关涉现实”,“幻想文学不仅是对现实的‘补充’,还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与现实对抗”。[33]所以,现实情感和虚构情感都因可能与事实相关,从而难辨彼此。由于这个原因,库诺(Cunow)发现,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情感和思维都是由社会生活所决定的,而亚里士多德却认为人的情感和思维取决于个人的本性。[34](P.14)两种观点,都没有让情感脱离与事实的关联。 然而,做一个细致观察便会发现,现实情感是事实在先,情感在后,虚构情感恰恰相反。这是二者区别的一个关键。由于这个原因,改变或消除现实情感,可以通过消除或改变事实因的方式;改变或消除虚构情感,只能改变虚构文本。现实情感来源于现实体验并可能进而影响现实,虚构情感来源于虚构文本并可能改变现实。它们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对情感来源的情感文本之虚构性约定,除此之外,它们的区别确实很小。 在现代社会,我们多数信息均来源于文本,而对文本虚构与否的确认也因过度依赖于伴随文本而变得越来越困难。这造成现代社会,特别是传媒时代人类情感的迷惘。我们有时很难确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虚构文本还是一个纪实文本,更难确认我们面对的纪实类文本说的是不是事实。不论哪种文本,它们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这就让我们的情感难于找到一个可以立足的实在。 由于现实变化太快而显荒诞,有时在纯虚构文本中反而能找到让我们觉得更真实的自我,以致出现一大批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御宅族”。御宅族的问题,在于他们把二度区隔当作一度区隔,把虚构情感造成的事实当作实在世界的既成事实,从而无法将在此获得的情感与实在世界进行有效连接,导致最终放弃实在世界的努力和改变。 人类的情感总是会与事实相关。现实情感与虚构情感,只不过与事实的关联方式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情、能力和品质是灵魂拥有的三种东西,感情是那些伴随有快乐和痛苦的许多感觉,能力是使我们能获得这些感情(的东西),品质是我们同这些感情的好的或坏的关系。[35](P.45-46)在他看来,情感是灵魂的核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拥有一个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灵魂,就成为现代人的一个紧迫课题。虚构情感确实重要,因为它暗含了对可能情感的探索。但是可能情感只有落实在现实之中,才具有实在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