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大夫的身份特征与文学言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杨允 参加讨论

    二、汉大夫的群体身份特征
    大夫是国君的股肱和腹心,能成为大夫必然是不易之事。概而言之,大夫的群体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材知深美”
    “材知深美,可与图事”[6]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大夫素养的概括描述,这一描述充分揭示了大夫群体的第一个普遍性特征,即才华横溢,德才兼备。无才智不可谓大夫,缺乏道德和政治修养,也成不了大夫。汉代的许多大夫都是饱读诗书,德智双秀之人。诸如贾谊,18岁的时候就因为长于诵诗书、写文章称名于郡中,谊“颇通诸家之书”“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6](2221)中大夫严助“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6](2775)。谏大夫终军“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6](2814)太中大夫桓谭“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7]。谏大夫刘向“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6](1963)“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6](1928)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汉大夫,皆博学深见,可谓“材智深美”。
    (二)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可与图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大夫群体的普遍追求,不论是先秦还是两汉,士大夫们普遍怀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勇于在谋划国家长远发展方面谏言献策,陆贾、贾谊即是这方面的典型。汉朝建立之初,刘邦尚武治,轻诗书。身为太中大夫的陆贾及时发现了王朝文化建设的错误倾向,撰《新语》十二篇,为刘邦陈述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的道理,“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8]陆贾成功地用自己的文学性言说及时扭转了统治者的治世方略,切实履行了太中大夫的职责,在国家的政治及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文帝时,太中大夫贾谊也是心怀天下、“可与图事”的典型代表。他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为王朝前途痛哭、流涕、叹息的情怀,写下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过秦论》),对匈奴寇边、诸侯王割据以及制度疏阔等政治疾患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弃农经商现象,贾谊又适时呈上《论积贮疏》,明确指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6](1128)呼吁天子重视农业,以农为本。认为只有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才能达到富安天下的目的。贾谊以其精湛的文学笔法、严密的逻辑和透辟的说理,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政治与社稷民生问题的殷切关注,文帝“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6](1130)
    (三)“登高能赋”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语出《毛诗传》。在阐释《鄘·定之方中》之诗句“卜云其吉,终然允臧”时,《毛传》云:“龟曰卜。允,信。臧,善也。建国必卜之,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1](316)此处,《毛传》的作者认为只有具备了包括“升高能赋”等九种才华才可谓有德音,才可以作大夫。对于这九种才能,孔颖达《毛诗正义》具体解释说:“建邦能命龟者,命龟以迁,取吉之意。……建邦亦言某事以命龟,但辞亡也。田能施命者,谓于田猎而能施教命以设誓,……田所以习战,故施命以戒众也。作器能铭者,谓既作器,能为其铭。……铭者,名也,所以因其器名而书以为戒也。使能造命者,谓随前事应机,造其辞命以对……升高能赋者,谓升高有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也。师旅能誓者,谓将帅能誓戒之……山川能说者,谓行过山川,能说其形势,而陈述其状也……丧纪能诔者,谓于丧纪之事,能累列其行,为文辞以作谥……祭祀能语者,谓于祭祀能祝告鬼神而为言语。”[1](316)可见,《毛传》所提出的大夫之九能,无论是命龟占蓍,田猎施教,写作铭文,随机应对,还是登高作赋,师旅誓戒,描述山川形势,写作诔文,祭祀祝告等皆与言说有关,此即表明为大夫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言说能力和写作素养,能够承担在祭祀、占卜、师旅誓戒等特定场合下的撰文言说能力。这种能力本来是个人的人文素养,因为和职官身份相系,进而变成了一定的行政能力。
    《毛传》提出的大夫“九能”后为班固所引用,在《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中班固截取引用了“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句话,将其稍加变动,改为“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并解释说“言感物造端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俪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6](1755-1756)
    这里班固专门强调了大夫必备的“登高能赋”的能力,不过此处班固所说的“登高能赋”已不同于《毛传》的“升高能赋”,《毛传》中“升高能赋”只是“大夫”的“九能”之一,“谓升高有所见,能为诗赋其形状,铺陈其事势”,班固此处所言的“登高能赋”已发生了意义的转换。《艺文志》所云的“登高能赋”已非《毛传》中所讲的登临赋诗,班固在此语之后通过“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等话语,已把登临咏怀之“赋”转换成在重要政治场合恰当言说、以《诗》谕志、微言相感的能力。《毛传》中的“升高能赋”讲的是登临吟咏的能力,“升高”是限定的情境,是“赋”的前提和语境;而《艺文志》中,“登高”是虚指,或者说泛指,“赋”只有泛语境,即一切必须的政治场合,大夫皆需能“赋”,亦即《毛传》中所提及的“九能”。此外,《毛传》中的“九能”只是指明了大夫所需能言的内容,如写诔文、写铭文、田猎誓师等,至于如何“言”,《毛传》并未提及。而此处,班固除了指出大夫要具备“感物造端”、“登高能赋”,即能“言”的本事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两种能力:一要掌握言说的方式,即“以《诗》谕志、以微言相感”;二要“材知深美,可与图事”,即除了“能言”还要有智慧,要有政治谋略及才能,“能与图事”。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和条件,才可步入大夫的行列。可见,“能赋”“会赋”是“为大夫”的必要前提。
    通过《毛传》《汉书·艺文志》我们可以看出,从周代到汉代,能言且可与言国事是身份对大夫提出的要求。汉代的大夫不仅要言国事、言王事,还必须以微言相感,要“与图王政”。一言以蔽之,身份使大夫之言与国事、王政,与文学产生了不可分割的重要关联。大夫的言说,不仅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因其“以《诗》谕志、以微言相感”“材知深美”,其言说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