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释: [1] 王襞:《年谱》,《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首,《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2] 王襞:《庆东淘吴友士贤五十序》,《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33页。 [3] 王元鼎:《先生行状》,《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首,第209页。 [4] 王襞:《年谱》,《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首,《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5] 王元鼎:《先生行状》,《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首,第210页。 [6] 焦竑:《序》,《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首,第205页。 [7] 王艮:《答问补遗》,《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第39页。 [8] 王王艮:《语录》,《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第6页。 [9] 孔子:《论语·子路》,见《四书集注》(朱熹),(怡府藏版影印本),巴蜀书社1985年版。 [10] 荀子:《荀子·君道》,见《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中华书局,1988年版。 [11] 孟子:《孟子·离娄上》,见《四书集注》(朱熹),(怡府藏版影印本),巴蜀书社1985年版。 [12] 王艮:《语录》,《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见《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3] 所谓“审美”,就是指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出的一种身心洽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参见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分析》,《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第102页。而所谓人格,是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审美人格是对向善的德性人格与求真的智性人格的升华与超越,是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参见姚文放主编:《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14]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见《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15]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4页。 [16]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见《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17]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4页。 [18]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5页。 [19] 王艮:《奉绪山先生书》,《明儒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见《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20]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5页。 [21]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22] 王襞:《寄会中诸友书》,《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见《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23]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6页。 [24] 王襞:《上道州周合川书》,《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20页。 [25] 王襞:《上敬庵许司马书》,《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9页。 [26] 王襞:《语录遗略》,《明儒王东厓先生遗集》卷一,第216页。 [27] 王畿:《中庸首章义解》,《王龙溪先生全集》卷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