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修身立本”:泰州学派王襞的哲学美学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2-01 《中外文论》 黄石明 参加讨论

    摘 要:“修身”属于审美实践论范畴,是泰州学派王襞哲学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王襞继承与发展了王艮、王畿的“修身”论审美实践思想。王襞强调“修身”的重要,认为“修身”是形成审美人格的重要前提;王襞认为“良知”乃“修身”之“本”,“修身”就是要守持“良知”,“修身立本”即守持崇高的审美人格境界。而审美人格境界是“良知”本体与“格物”实践工夫的统一。
    关键词:泰州学派、王襞、审美实践、“修身”
    作者简介:黄石明,江西井冈山人,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扬州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研究、文化理论专题研究。出版合著《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译著《外国著名中短篇小说经典》。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王襞(字宗顺,号东厓)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的次子。九岁起,随王艮至会稽,游学于王守仁门下。“一日大会,不下数百人,公(王守仁)命童子歌,众嚅,先生(王襞)高歌自如,阳明呼视之,讶曰:‘吾说吾浙无此子也。’奇之。又一日,入公府,数十犬丛吠之,先生神色不动。众犬委委而退,阳明益奇之。谓大众日:‘此子器宇不凡,吾道当有寄矣。’乃叫王襞师事王畿、钱德洪,先后居留越中近二十年。”[1]王襞在谈到这一段经历时说:“予弱年侍先君学于阳明山中,山中蹡蹡而云集者,率皆天下巨儒硕士,咸以幸不世之奇逢,以是予数十年以来悉心究竟,颇窥其际,慨人之不与闻也。”[2]由于他早年从学王门,接触的又是“巨儒硕士”,加之自己“数十年以来悉心究竟”,为他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守仁逝世后,王艮回到家乡开门授徒,王襞成为其得力助手,“时四方来学之士,云集安丰者,日不下百人,率皆先生应酬之,内外上下贴然也。”王艮逝世后,他继承父业开门讲学,“海内响应者,恍若心斋在焉”[3]。据袁承业编《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初步统计,王襞弟子共116人,分布广泛,其中江苏56人:泰州44人,扬州5人,盐城3人,常州1人,镇江1人,南通如皋2人;福建4人,江西3人,湖北2人,安徽1人,四川1人;未详地域49人。而据《年谱》记载:嘉靖十八年庚子,王襞三十岁,为了继承其父的遗志,宣传王艮的思想,扩大泰州学派的思想影响,于“是年,开门授徒,毅然以师道自任,凡月三会,聚讲精舍书院”。由于他讲学精辟,颇使“后学悦服,即先公(王艮)群弟子无不事先生若先公”[4]。随着王襞声望的提高,“四方聘以主教者沓至”。罗汝芳聘之宁国主讲水西书院,蔡春台聘之主讲于苏州,李文定聘之福建兴化,宋阳山聘之江西吉安,李臬华、樊养风聘之真州,董燧聘之建宁,耿定向聘之金陵。“主讲之地,殆难悉数。”王襞“至金陵,与多士讲习,连榻累旬,博问精讨,靡不其敬以去”[5]。王襞在南京讲学期间,时任南京刑部员外郎的李贽曾经拜其为师。由于王襞开门授徒,四处讲学,王艮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焦竑在《王东厓先生遗集》中说:“今东南人传王氏之书,家有安丰之学,非东厓羽翼而充拓之,何以至此?”[6]由此可见,王襞和王栋一样是王艮的左右臂,在继承和传播王艮学说,扩大泰州学派思想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身”属于审美实践论范畴,是泰州学派王襞哲学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王襞继承与发展了其父王艮的“修身”论审美实践思想。
    王心斋主张“修身立本”:
    “学也者,学为人师也。学不足以为人师,皆‘苟道’也。故必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矣。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家之法,是为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为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为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之师矣。”[7]
    因为王艮认为“知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8]”其“修身立本”的思想可追溯到先秦儒家那里,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9]”孔子强调如果自己本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端正别人,更不用说治理国家大事了。在《荀子·君道》篇中,荀子提出了君主自身的行为是决定国家治理的重要条件的见解:“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10]”荀子认为君主好比立柱、圆盆,人民好比影子、水,立柱端正、盆圆,影子就端正,水就圆。正是从这一意义说,“修身”比“为国”更为根本。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但只是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1],点到而止,未有详尽的阐发。王艮的观点渊源于《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12]”在某种程度上,王艮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但是他特别强调“修身为本”,王艮认为《大学》强调修身为本,不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末,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末;明白这个道理叫做知本。其子王襞继承与发展了王艮的“修身立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王襞强调“修身”的重要,认为“修身”是形成其审美人格[13]的重要前提。王襞认为:“身之不修,而致家齐、国治、天下平者,未之有也;未明明德而能亲民者,未之有也。曰正心,曰诚意,所以修身也,立本者也。[14]”王襞认为家国天下之所以未“齐”、“治”、“平”者,主要在于未能“修身”,未能修身便不可能齐家,未能齐家就不可能治国平天下。王襞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相提并论,认为“修身”是关系到社稷存亡、家庭兴衰的大事。“修身”被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加以观照,“修身”的重要性被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王艮的论述中比较少见。
    其二,王襞认为“格物”是其审美人格的实践工夫。他把“格物”与正心、诚意、修身、立本联系起来,他说:“格,正也,犹絜矩以正本而末正者也,故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也。”“圣学只在正己做工夫,工夫只在致中和而已矣。舍本而末上致力,如之何其能位育而止至善也哉?《中庸》、《大学》一旨也。若离家国天下而学,而知便不致,意便不诚,心便不正,总不能修身以立本也。故其功归于格物,一正莫不正者也,是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者也。[15]”也就是说,王襞一方面继承了王艮的“格物正己”思想,认为“格物”,“只在正己做工夫”,不能“舍本而末上致力”,也不能“离家国天下而学”,要“修身以立本”。只有坚持这样的“格物”,才能做到“正己而物正”,“一正莫不正者也”。因此,必须通过“格物正己”,“反躬自求”,达到“正本而末正”。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格物正己,是“致中和而天地位万物育者也,何等吃紧,何等简约,不须许多辩论也”[16]。他批评那些“不知反躬以自求”的人是“可悲”的。他说:“古今人人有至近至乐之事于其身,而皆不知反躬以自求也,迷闭之久则临险阻以弗悟,至枯落而弗返,重可悲也夫。[17]”也就是说,王襞认为,只有通过“格物”这个审美工夫(实践)途径,才能达到其“正心”、“诚意”、“修身”的目的,才能形成其审美人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