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高诱《淮南子注》中的动结式研究(10)

http://www.newdu.com 2017-11-21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 宋亚云 参加讨论

    [7]张显成.从简帛文献看使成式的形成[J].古汉语研究,1994(1):7-10.
    [8]杜纯梓.古汉语动补式研究析疑探赜[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27-32.
    [9]杜纯梓.对动补结构产生于六朝说献疑[J].语文研究,2003(4):32-36.
    [10]杜纯梓.对“杀”和“死”形式标志确立与应用的追踪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3(4):2-12.
    [11]肖贤彬.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67.
    [12]肖贤彬.马王堆汉墓帛书所反映的上古动补式[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5-57.
    [13]肖贤彬.据居延汉简讨论汉代动补式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0-116.
    [14]肖贤彬.古汉语动补结构起源“兼语说”之再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97-702.
    [15]肖贤彬.动补结构“语义差”标准例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9-64.
    [16]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8/1980.
    [17]祝敏彻.先秦两汉时期的动词补语[M]//语言学论丛: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8]祝敏彻.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2):57-71.
    [19]祝敏彻.再谈使成式(动结式)的产生时代[J].古汉语研究,2003(2):37-38.
    [20]宋绍年.汉语结果补语式的起源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4(2):42-45.
    [21]吴福祥.试论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M]//江蓝生,侯精一.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2]徐丹.从动补结构的形成看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影响[J].语文研究,2001(2):5-12.
    [23]胡敕瑞.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中国语文,2005(3):214-225.
    [24]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59.
    [25]孙书杰.从郑玄注释语看汉语动结式的产生[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0-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