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孔江平,王茂林,黄国文,麦涛,肖自辉,杨锋 原文标题: 《语言生态研究的意义、现状及方法》 原文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语言生态研究的意义、现状及方法》是一组“语言生态研究笔谈”,共有六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语言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包括语言生态研究的学科范畴、跨境语言问题、语言生态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最近十年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进展、国外生态语言学的几个关注点以及语音多模态方法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 孔江平《中国周边国家语言生态研究的学科范畴和意义》认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涵盖了自然资源的开发、被边缘化社会群体的授权及多文化社区语言和文化的和谐共处等方面,学科范畴十分广泛,和其他学科有大量的交集。 根据文章的分析,中国周边国家语言生态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能使我们认识到传统语言学的局限性,将多学科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的研究中,这将推进对语言发展规律和语言演化本质的认识,具有基础理论意义;二是将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等信息和语言一起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入了解中国周边国家语言、文化、自然资源和地理等信息,有利于我国对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因此具有自然生态学意义;三是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化的沟通度和潜在的文化冲突,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不同宗教文化的民族对汉语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具有社会形态学意义;四是可以促进我国地区性语言人才的培养,促进双边语言教育领域的合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五是对我国的语言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总之,深入研究中国周边国家的语言生态,对国家现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茂林《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跨境语言问题》介绍了跨境语言问题,所谓“跨境语言”,指的是分布在不同国境中的同一语言,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生态状态。跨境语言的形成往往是族群迁徙的结果。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语言跨境对语言生态的影响,主要是单一化和多元化两种结果,语言生态的单一化是指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语言相互竞争、相互适应,最终出现语言转用、混合或者是濒危、灭绝等现象。语言生态的多元化则相反,它指不同的语言社团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始终维持自身的语言;二是语言生态对跨境语言的影响,其中包括语言政策对跨境语言的影响、族群态度对跨境语言的影响等;三是语言生态视野下跨境语言研究的定位与原则,文章提出尊重语言人权和遵守伦理准则两项原则。 作者认为,生态视角下的跨境语言调查,应当服务于人本身。在强调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应该尊重个人/族群/国家对使用何种语言的选择,综合考虑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不能一味追求研究者的个人学术发现而忽视道德约束。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介绍了生态语言学的两种研究途径,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 豪根模式主要的关注点是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接触等,重点之一在于调查、记录及拯救地球上濒危的语言;而韩礼德模式不把生态语言看作是隐喻,而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语言与生态的关系问题,强调语言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恶化问题上的作用和影响,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功能语言学诠释。 韩礼德从语言、语言体系和语言的使用联系到我们日常的意义表达是怎样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的,而我们对现实的认识又是怎样由语言来构建的。这表明了语言在整个生态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提醒语言学家要从语言本体研究走向语言的社会性研究。 文章还介绍了生态话语分析,就是对所有话语进行生态的分析,也就是从生态的角度分析一切的话语,注重的是对话语和行为的生态审视,包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的反思、推崇、鼓励、批评或抵制;我们通过语言在生态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来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生态语言学家不仅仅要研究语言的生态问题,而且要注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文章倡导的生态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包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话语进行分析,提醒大家的生态语言使用意识,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不说粗俗的话、不使用贿赂语言、不说破坏和谐的话语,这样就帮助创造了和谐的生活环境。从生态语言学看,语言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包括对语言多样性的认同;有了语言的多样性,才有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了多样性,就承认了多元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