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八十年代之后单复句划分问题研究综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唐红娜 参加讨论

    二、借助国外语言学理论区分单复句
    八十年代以后,语法研究进入繁荣时期,表现之一是国外的语言学理论不断被引进来,并且应用到汉语的语法研究中去。其中,应用国外理论来解决汉语单复句划分难题的有王维贤等(1994)和张雪涛、唐爱华(2005)。但他们所应用的理论并不相同。
    王维贤等(1994)重点采用了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符号语言学研究中有关三个平面的理论,同时采取了乔姆斯基关于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转化的理论。他指出汉语的复句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句法形式上,而应该深入到它的深层结构的语义分析中去。不仅如此,还要涉及到进入交际环境中的语用作用,认识到确实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情况。王先生建立了两个新的概念:“准复句”和“准单句”。其中,“准复句”是指形式上接近单句(没有关联词语和语音停顿),而内容上则接近复句的结构,如“连谓式”、“兼语式”、“紧缩式”等等;“准单句”是指虽然有关联词语连接,但连接的成分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整体结构仍是单句形式的句法结构。
    王维贤区分单复句的这种多角度验证的思路,体现了八十年代语法研究的一个特点:从静态的分析到动态的多角度验证。因为汉语是缺乏形态的语言,语法体系又是在模仿西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多问题如果仅从静态的角度看就解决不了,所以正是这种多角度的动态研究,使复句摆脱了以往单层面的、静态的研究束缚,而上升到一种崭新的富有活力的研究境界。以上两个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划清了单句和复句两端明确的领域,同时又科学地解释了处于“复句”和“单句”之间的状态,体现了语言是一个客观的连续统的思想。
    国外理论不仅用来描写语言事实,同时也有研究者用来解释语言事实,张雪涛、唐爱华(2005)就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汉语单复句的区分问题。
    该文指出,传统的区分单复句的理论,一般采用以下三条标准:1.构成材料不同,2.表述功能不同,3.句中停顿不同。他们指出这一区分理论及其相关区分标准解决了不少实例的归属,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可能引起八方面的困惑,如停顿后面省略还是没有省略,关联词语的有无等。在认识到原有理论的不足之后,该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认为相似性原则和经济原则可以解释单复句中的省略现象,标记理论可以解释复句中的不对称现象,但利用这两个理论还有一些问题无法解释。
    一种好的理论应该能解决较多的表面上似乎不相干的问题,于是他们选择了原型理论。原型理论并不否认复句范畴内可能存在所有成员共有的属性,但是即使有明显的共同属性,复句范畴内仍然存在着原型效应。复句的分句是主谓短语充当的,分句之间有语音停顿,又有关联词语,这是好的、清楚的样本,是复句范畴的典型成员,是非典型化范畴的参照点;单复句中的非典型成员之间界限是模糊的,形成了单复句之间连续相接的而不是离散的状态,从而形成了单句到复句的连续统。
    用最新理论解决汉语问题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应用理论时不应仅是为了在汉语中寻找证明该理论的语言事实,而应该让分析方法为语言事实服务。张雪涛、唐爱华(2005)指出,复句有“非典型复句”,之前早已有人提出“准复句”之名;说单句有“非典型”单句,也早有人提出“准单句”之名;至于说有“两可”现象,“既可以当作单句,也可以当作复句”,这就相当于说汉语语句是“单”是“复”完全是“人为“,可任意而定,所以认知理论并没有解决汉语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