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李华英:经堂里走出的翻译家(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北京日报 赵耕 参加讨论

    《人民画报》共有21种文字版本,在当时是我国对外宣传最重要的阵地之一。由于当时的政策是“不要外国人”,阿文室的许多同事都离开了,整个阿文版几乎在由李华英一个人苦苦支撑。庆幸的是,“文革”期间,《人民画报》一直由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让李华英能有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埋首于阿文研究,不受外界侵扰。
    十年浩劫,对于宗教的破坏也是巨大的。一大批寺院和宗教文物被损毁,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对于国际世界而言,中国和中国的宗教政策都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很多人甚至怀疑:“中国还有穆斯林吗?”
    李华英说,1955年到1964年,我国每年都会派出朝觐团前往沙特阿拉伯朝觐。李华英有同学在那个年代的朝觐团中当过翻译,回来之后他对李华英描述,当地的穆斯林曾经问他:“你是不是中国最有钱的穆斯林,才能到这么远的地方来?”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古尔邦节前夕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都会邀请阿拉伯国家的驻华使节参加招待会,1966年之后,这个常规便被打破了。为保持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1970年外交部建议中国伊协用寄送节日贺卡的方式弥补无法举行招待会的不足,但早已无公可办的伊协,绝大多数人都在干校劳动,只有体弱多病的宛耀宾先生留在单位值班。他不懂阿拉伯语,只好骑着自行车来找李华英,求他帮助翻译、设计节日贺卡,寄送给阿拉伯国家的驻华使节,把伊协在“文革”期间仍然存在的消息传递给阿拉伯世界。李华英马上放下手头工作,争分夺秒完成了这项任务。看上去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在当时阿拉伯世界亟待了解中国穆斯林的命运之时,一张贺卡传达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时间来到1979年,粉碎“四人帮”已经三年,被“文革”扰乱了的民族宗教政策亟待落实。《人民画报》准备在这个当口出一篇“大稿”,全面反映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和现状。编辑部原本希望回族史学大师白寿彝承担这个选题的撰写任务,但他因为不了解中国穆斯林现状而婉拒了。当时的社领导找到李华英,“你写过文章吗?”李华英回答得很老实:“只写过大字报,写过检讨。”
    思前想后,李华英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对于他来说,过去几十年的知识积累,此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