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继承夏商周三代礼仪文明与人文精神的精华,并予以总结、发展和体系化,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集中体现在《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以及后来发展形成的十三经文本中,这些经典从口头传授到书于竹帛,镌之石碑,转抄于纸卷,刊刻于棃枣,传之于今。 儒家石经指镌刻在石碑上的经典。自东汉以还,计有东汉熹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孟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即七朝石经。石经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是汉、魏、唐、蜀、宋、清钦定的官方文本,从经文文本到书写文字都体现出时代的标准,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今除唐石经、清石经外,南宋石经尚存大半,其他则多残毁湮没。存世实物和文献记载留存的只是一些外在信息,它仅揭示出石经与汉字和经学发展的关系。 就内容而言,熹平石经镌刻《诗》《书》《易》《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经,反映出两汉相承的今文经地位。正始石经刻古文《尚书》和《春秋》《左传》,则表明今文经的式微和古文经的兴起。蜀石经兼刻经文和注文,可窥五代之际汉魏注文之舛乱。嘉祐石经刻《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九经,与北宋科举考试息息相关。绍兴石经为高宗御书,其书写《易》《书》《诗》《左传》和《礼记》正是孔颖达领衔作《正义》的五经,显示唐宋经学相承的一面;而《礼记》仅书《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复镌刻《论语》和《孟子》,显示出经二程提倡后的经学走向和一位统治者的好尚,以及对朱熹倾力完成四书集注的影响。唐刻十二经和清刻十三经,显示出经学的发展和在政权稳固时代的地位。至于文本内部的信息,尤其是今古文经本之异同及由异同而关涉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只能根据出土残石和传世稀少的拓本,结合文献予以缜密考证、研究而获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