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暮、黄昏都指傍晚,又都与夜有关。它们常常浑说通指,古今一个样。但需要注意它们所指的不同时域。 夕在暮先。“夕”,有的词典释为“太阳落的时候”,较模糊。《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毛传》:“山西曰夕阳。”《广雅·释诂二下》:“夕,斜也。”王念孙疏证:“西、斜、夕,一声之转,故曰斜日西总谓之夕。”汉晋时士人饯别胜地夕阳亭,就在洛阳城西。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正是对“西山曰夕阳”的生动描写。因此,“夕”是太阳西斜之时,即古代餔时至日入之间。“夕阳”犹西阳、斜阳,“夕照”指西斜的阳光。“夕”属于白昼的范畴。扩大之,用同“暮”,“朝夕”犹“朝暮”。用同“夜”。苏洵《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夕后是暮。“暮”本作“莫”,示日在茻(即莽)中,即太阳落在草丛之中。科学地说,是日入到黄昏,即天文上说的昏时曚影之时。这段时间太阳已下山,但天色未全黑,是“暮色苍茫”之时。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扩大之,可指上半夜,《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指深夜,《诗·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凤则莫。”意不能分清晨和深夜,不是起早,就是睡晚。 接着黄昏。黄昏指太阳落山后至人定的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奄奄”即“晻晻”,昏暗的样子,天色显然比苍茫的暮时更浓了,而且月亮已经出来。宋林逋《山园小梅》诗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扩大之,黄昏也包括暮时,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将黄昏接在夕之后,可见这里的“黄昏”是从“夕”以后开始的。但是黄昏不能下延,它只到人定以前。这是与“暮”、“夕”等很大的不同。 “夜”,一般是“天黑到天亮的一段时间”(《现代汉语词典》),这是很模糊的。确切地说是指人定以后到鸡鸣之前一段时间。如上所述,餔时到日入为“夕”,日入到黄昏前为暮。暮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这时较静寂,人们准备就寝。接下是夜半,再下是鸡鸣。鸡鸣是属于翌日晨的最早开端。因此真正称为夜的时域就是人们上床睡眠的五六小时。故《说文》说:“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也是对“夜”的特征的极好概括。扩大之,与“昼”相对,即以见日为准,则应以太阳下地平线到太阳出地平线即由暮至旦为界。这样就把暮、黄昏、人定、鸡鸣、晨都包括在夜之中,夜的头、尾都是天亮,东方或西方红光一片。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