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隶书 一波一磔启今文(探密文字)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人民日报 马跃峰 参加讨论

    这是一段历史——生于乱世,兴于盛世,漫长“隶变”,兴衰更迭与国运息息相关。
    这是一场变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汉字从此由古文字走向今文字。
    这是一门艺术——长画起笔,形如蚕头;横波收笔,状似燕尾;一波一磔,皆入化境。
    隶书,一波三折,疾挑捷扬,褪去繁琐的篆书痕迹,孕育出草行楷各式书体,记录汉字发展铿锵的步伐。
    古隶风华,“篆之捷也”
    《晋书·卫恒传》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说文解字》记载“秦书有八体”,隶书位列第八。
    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称:“隶书者,篆之捷也。”清代沈曾植说:“隶者,篆之行也。”篆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演变出更简洁化的“草体”即隶书。它比篆书更便捷纵逸,书写更为简便。
    过去,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隶书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是秦朝狱吏程邈造隶书之说。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讲到,程邈是秦朝一名县狱吏,善写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云阳狱中。在狱十年,他钻研字体结构,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造出三千个隶字。秦始皇见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小,属于“隶”,所以人们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
    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他在《水经注》中称,“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直到近现代大量简牍帛书出土,人们才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已有早期隶书。
    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青川木牍》,年代约公元前309年。木牍采用墨书秦隶,笔法流畅。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简牍。这一时期的隶书体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
    从《青川木牍》,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出土的文物,记录了隶书日臻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古隶历经多年发展,到此步入定型期。
    碑碣云起于东汉
    东汉时期,统治者尊崇儒术,大力兴办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其时,隶书迎来了辉煌。
    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说,“汉人就学,首学书法,其业成者,得试为吏,此一级也。”当时,书法被列为官吏考试标准之一,刺激了隶书学习。光武帝之后,东汉诸多皇帝好学善书,使得习书之风遍及全国。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东汉盛行刻石树碑之风,碑石多由书法名家书写,出现了许多碑刻书法杰作,如存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存于山东泰安岱庙的《张迁碑》,存于陕西西安博物馆的《曹全碑》等。此时的隶书作品,或沈古遒厚,或秀逸多姿。“蚕头燕尾”的波磔充满律动,洋溢着优雅的线条美。
    东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典作为国家统一教材,但没有发行统一印制的标准本,因而在不同途径的传习中,出现了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甚至有意篡改的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思想混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