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谨防语言上的“贿赂”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解放军报 newdu 参加讨论

    《战国策·齐策一》有一篇名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说的是邹忌早晨照镜子时,对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英俊呢?”他的妻子回答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妻子的话,又问小妾和客人,却得到同样的答案。后来,邹忌见到徐公本人的时候,发现远远不及人家。“为什么周围的人都说我更美呢?”邹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明白,原来妻子对自己偏爱,小妾因为惧怕,客人则有所求,所以才夸奖自己。后来,邹忌把这一感悟进谏给齐威王,齐威王深受启发,下令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巧言令色,阿谀奉承,我们不妨称之为语言上的“贿赂”。如赞美邹忌的美貌一样,语言上的“贿赂”也各有各的动机。有些人说话看人下菜、投其所好,用八面玲珑、甜言蜜语换取信任;有些人工作漂浮,不善于思考,只要听到一点风声,无论是否属实,都“及时汇报”,以套取欢心;还有些人用华丽的语言故意抬高吹捧,以博取领导对自己的“喜爱”而谋取私利。与物质上的贿赂相比,语言上的“贿赂”更加隐蔽,不易察觉。送钱物属违法违纪行为,会让人产生警觉,而语言上的“贿赂”既不像财物那样可以客观衡量,也没有法规条文明令禁止,听进去算一份“礼物”,听不进权当没说,“行贿者”并不觉得难堪,甚至会感到一切都很自然。但是,语言上的“贿赂”一旦得逞,便会使人的自我判断产生误差,受到蒙蔽,放松要求,甚至做出丧失原则的事情。
    谨防语言上的“贿赂”,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人们常用“目不见睫”来比喻自知之明的不易,殊不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对自我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和客观的审视,尤其是领导干部,对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到自身的瑕疵,如同照镜子一样,不光欣赏自己容光焕发的一面,也要仔细看看脸上有没有尘土,身上有没有污垢。对自己的学识才能、工作水平、人格品质、言行举止等进行恰当的自我评判,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出了问题,发现不足,要敢于面对,正确分析,千万不能“一叶障目”,沉迷于自我欣赏,丧失改正的机会。
    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要理性听取。听到好话、奉承话,应仔细想想这些话是否全面和真实,说这话的人目的何在,不能一听好话就飘飘然,自我陶醉。领导干部如果都能做到像邹忌那样自省自警,面对“耳边风”、“吹捧声”多些冷静思考,多些理性分析,与那些惯于察言观色、花言巧语的人保持距离,不使那些靠拍马捞好处的人得到实惠,不让心术不正的人钻空子,那么,语言上的“贿赂”就不会有市场,阿谀奉承就不会有生存的土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