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从“撬边”讲到“繑缏”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新民晚报 叶世荪 参加讨论

    沪语中古语
    俗话说:秀才读半边。繑缏一词在上海话中,差不多就只读其右半边的平声:qiāo,biān。繑缏通常被写作:缲边、撬边。前些日子风行一时的“上海清口”表演中所说的“翘边模子”,用的就是该词的衍生含义。
    繑最早只是指麻鞋。《管子·轻重戊》有云:“鲁梁国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绁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这繑就是鞋子。后来引指一种缝纫的方法,就是把布帛的边向里卷起再缝上,这样,外面不露针脚,显得很美观。
    与繑字不同,緶还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得,但已被注明只用于方言。缏是衣物的边缝。上海人把缝在衣服里子边上的窄窄的布条,称作:贴缏;俗作贴边。张爱玲在她的《红玫瑰白玫瑰》中写不得意的振保:“老妈子说他的纺绸衫洗缩了,要把贴边放下来”。放贴缏曾是上海人在衣着上精打细算的惯用手段。袖口、衣襟、裤腿,都有贴缏可放。镶上其他布料,熨烫服帖,嫌短的衣物又可以将就维持再用。
    在上海话中,撬边专指多人合伙连裆行骗,团伙成员假装与行骗者不相识,在边上暗中逗引他人上当受骗的行为。那么,繑缏是怎样沾上撬边这条“边”的呢?薛理勇在《上海闲话》里说得清楚:“缲边是将衣服中不宜外露的毛口缝进去,犹如暗中把行骗者的破绽掩盖起来”。由是,助骗撬边之人,就被戏谑称为“撬边模子”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