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Chomsky 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Cambridge:MIT Press,1965. ②黄义昆:《汉语叠音造词和叠音用词探微》,《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③徐世漩:《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 ④分别参见黄绮:《双音节词次序的颠倒及其意义的侧重》,《文史哲》1954年第5期;郑奠:《古汉语字序对换的双音词》,《中国语文》1964年第6期;曹先擢:《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中国语文》1979年第6期;李娜:《同素异序双音词成因蠡测》,《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⑤张博:《反义类比构词中的语义不对应及其成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⑥孟凯:《成组属性词的对应性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⑦分别参见袁毓林:《论句法的强制性——从一类N1N2名词的句法语义分析展开》,《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⑧戴昭铭:《一种特殊结构的名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6期。 ⑨周荐:《语素逆序的现代汉语复合词》,《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年第2期。 ⑩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分别参见项梦冰:《试论汉语方言复合词的异序现象》,《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一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方言》2000年第3期。 (12)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8-89页。 (1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46-257页。 (1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6-90页。 (15)沈怀兴:《双声叠韵构词法说辨正》,《汉字文化》2004年第1期。 (16)参见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86页。 (17)使用变音方法造词并非汉语独有,而是在汉藏语系语言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造词方法,徐世漩(1996)对比研究了汉语与藏语、独龙语、壮语、水语等多种语言,发现这些语言都曾使用变音造词法创造新词。但变音造词法尤其是变调造词的方式,仅适用于少数语言,在多数不以声调区别词义的语言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虽不属于汉语特有,也是适用范围有限的造词方法,因此在此处加以简略讨论。 (18)例句引自孙玉文:《略论汉语音变构词》,《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9)汉语派生造词法虽然因为涉及词缀问题显得很复杂,学界成果颇丰,争论亦颇多,但在我们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并未发现汉语有而其他语言均未出现的派生造词法,汉语使用的派生造词方式或多或少都在其他语言中有所对应,故本文不予赘论。 (20)姜黎黎:《古代汉语同素异序词研究综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1)由于同素异序词对中原词与变换词的区分并非本文讨论重点,以上同素异序词对中的两个词并未作原词与变换词的严格确定。 (22)以下例句及部分观点参见徐正考、张桂梅:《汉语局部同素反义名词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23)徐正考、张烨:《一种结构特殊的偏正式复合名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4)袁毓林:《论句法的强制性——从一类N1N2名词的句法语义分析展开》,《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