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漫谈 >

“猴”字的由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梁文俊
    “猴”,最早的时候写为“夒”,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夒”字,就像是一只正要搔首弄姿的猴子。到了小篆里,“夒”字尽管已不像猴子,但明显还留有象形的影子。隶书“夒”与小篆里的差不多。后来因“夒”字的写法实在太复杂,出现了一个形声字“猱”,取代了“夒”。而“猴”字则是约在秦汉时才产生的又一形声字。
    “猴”字,从犬,侯声。汉代班固《白虎通》:“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显然,“善于侯”即善于守望、观测。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猕猴群滞留在一处活动的时候,总有两三只猴子登上高处去当“哨兵”,哨兵的警惕性非常高,若发现有危险的情况,便摇晃树枝警示其他成员。古人观察到这种情况,便因此而为其命名曰“猴”。
    “猴”,本来就同“侯”。侯,在古代指二等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古人希望升官封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所以,在古代官府屏、壁、文具、什器、玉雕之上,以及传统绘画中,猴子的形象具有了“侯”的含义。如果一只猴子爬上树挂印,表示“封侯挂印”;如果一只猴子骑上马背,表示“马上封侯”;如果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表示“辈辈封侯”。人们希望加官封侯,还反映在不少用“侯”组成的词语中,比如:侯门如海、侯服玉食、拜相封侯、五侯七贵等。
    与猴相关的字有不少,如“申”,汉代王充《论衡·物势》:“申,猴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洞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当是又一解。再如“猿”,猿是猴中一种。“猿”本为“袁”,“袁”字极像猿猴型,连尾巴都画出来了。故传说中的白猿常自称“袁公”。又如“禺”,禺本是描绘猿猴形貌的一个象形字。鲁迅《故事新编》说,大禹的禹,其实就是“禺”,也就是“大猴子”变来的。再如“犹”,犹字的金文字形有些像猴子偷酒食。传说“犹”是疑心最重的猴子,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恐地攀上爬下,犹豫不决。“犹豫”、“犹疑”皆因此而得名。
    在汉语里,“猴”还能当动词用。“猴”作动词,指像猴子一样地蹲着。如《红楼梦》第十五回里,凤姐对宝玉说:“好兄弟,你是个尊贵人,和女孩儿似的人品,可别学他们猴在马上。”
    “猴”还是“瘦”的近义词。虽然猴子中也不乏胖者,但在汉语里,猴子是“瘦”的,要不,怎么叫“瘦猴”呢?至于“尖嘴猴腮”,“猴”更是正儿八经坐在了“瘦”的位置上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