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旌。白巿,翡翠之首,彤幵,黄末,翠朐,翡 ![]() “彤幵”,李家浩先生釋爲“彤(丹) ![]() ![]() ![]() ![]() 從形體上看,郭店《語叢四》簡18中,“ ![]() ![]() ![]() ![]() ![]() ![]() 至於“幵”是讀爲“旃”,還是讀爲“旛”。我們認爲,“幵”、“旃”、“旛”三字雖然都是元部字,但是,“幵”與“旃”、“旛”二字並無通假例證。因此,釋“旃”、“旛”均不可從。在這裡,我們提出一種新的意見:“幵”可讀爲“杆”,指旗杆。《書·禹貢》:“隨山刊木。”“刊”,《漢書·地理志上》作“栞”。顏師古注:“栞,古刊字也。”又:“九山刊旅。”“刊”,《漢書·地理志》作“栞”。[6]“幵”、“干”二字雙聲疊韻,故可通假。《論衡·變動》:“旌旗垂旒,旒綴於杆。杆東則旒隨而西。”[7]“杆”,或作“竿”。《後漢書·袁紹傳》“遂到瓚營,拔其牙門”,李賢注:“牙門旗竿,軍之精也。”[8]“彤杆”,即紅色的旗杆。“鳧 ![]() ![]() ![]() 在曾侯乙墓簡中,旗杆記爲“頸”: 紫旃,翠首,翠頸。曾侯乙墓簡72 鳧旃,翠首,貂定之頸。曾侯乙墓簡89 翠蠭,白旄之首,翠頸,翠篲,紫羊須之紕。曾侯乙墓簡9[9] “頸”,整理者認爲:“89號簡有‘貂定之頸’。《文選·魏都賦》‘旍(旌)旗躍莖’,#劉良注:‘莖,旗竿也。’‘頸’、‘莖’二字並從‘ ![]() 在包山簡牘中,旗杆記爲“干”: 絑旌,一百 ![]() ![]() 絑旌,百絛四十攸翠之首,旄中干,絑縞七 ![]() 田河先生認爲:“簡文中的‘中干’應是旗杆,而非旗”。[11] 另外,清華簡《封許之命》簡6中記有“素旂,朱笄”。整理者認爲:“朱笄當爲䡇部#所繫紅色的裝飾。”[12]暮四郎(網名)先生指出:“上引簡文疑當斷讀作‘素旂,朱笄。元馬四匹’。‘朱笄’疑爲素旂的一部分。”[13]石小力先生認爲:“‘筓’字據范先生之說,亦當讀爲‘旃/旜’,‘朱旃/旜’與望山簡所記‘彤旃/旜’相同,指紅色的旃旗。”[14]按:此處的“笄”作“ ![]() 望山簡2-13記有“翡翠之首”和“冡毛之首”,應該分屬不同的兩面旗幟。據此,“鳧旌。白巿,翡翠之首,彤幵,黄末,翠朐,翡 ![]() 現在,我們將曾侯乙墓簡、望山簡、包山簡牘、清華簡中關於旗杆的記載列成表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