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问原因的“怎么”(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教学与研究》(京 邓思颖 参加讨论

    无论“到底”和“怎么”的连用好不好,我们注意到不少人的语感都觉得“怎么”的位置对改善句子的接受度有帮助。尽管例(11)和例(12)a组的接受度不是完美,但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少人同意例(11)、(12)的a、b两组在语感上有显著的对立,总的意见是认为“到底”跟句中的“怎么”连用比句首的“怎么”连用较为顺口。
    (11)a.?你到底怎么不洗澡? b.*到底怎么你不洗澡?
    (12)a.?你到底怎么可以离开? b.*到底怎么你可以离开?
    我们认为“到底”和“怎么”连用的问题跟句法和语用都有关系。② 我们原则上赞同张秀松(2008:41的注释8)的看法,他认为“怎么”询问原因是“带有言者不满或惊讶的主观情态,……是一种假性疑问,真正的话语功能是责备或惊叹”。既然“询问原因不是言者的本意”,这样就更没必要用“到底”来追问原因。他所讲的“不满、惊讶”,应该跟前文提及的“惊异、否认”如出一辙,都属于“怎么”的特殊语用意义,而询问原因的功能较弱。
    除了语用的考虑以外,我们认为例(11)、(12)的a、b两组语感的对立跟“怎么”的句法特点也有关系。根据之前的论述,“怎么”的句法与语用的关系就是句首的“怎么”表达了较强的语用意义、有较弱的疑问功能,而句中“怎么”的语用意义相对较弱、疑问功能相对较强。既然句首和句中的“怎么”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语用意义和疑问功能,跟“到底”连用时所表现出的不对称现象不足为奇,上文(11)、(12)的a、b两组的对立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句首和句中“怎么”疑问功能的强弱,可以进一步在例(13)和(14)里显示出来。两句的“怎么”都位于嵌套句内,例(13)的“怎么”位于嵌套句的句中,而例(14)的“怎么”位于嵌套句的句首。只有句中的“怎么”才有疑问功能,让例(13)成为真正可以问原因的疑问句;然而,句首的“怎么”似乎不具备疑问的功能,例(14)不能作为疑问句。例(13)和(14)的对立正好支持了本文所提出的“怎么”二分法,不同位置的“怎么”应该有不同的语用意义和疑问功能。
    (13)你认为[张三怎么会辞职]?
    (14)??你认为[怎么张三会辞职]?
    当然,句中的“怎么”跟那些特殊的语用意义并没有完全排斥。在适当的语境里,句中的“怎么”也可以赋予比较强烈的特殊语用意义。从“到底”和“怎么”连用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察觉“怎么”与那些特殊语用意义的关系。③ 例(15a)和(15b)的对立,跟例(11)、(12)a、b的情况差不多。例(15b)虽然不算很自然,跟例(16a)和(16b)比较起来,却稍微好一点。④ 如果加插了叹词“咦”,那种惊异的语气就大大加强了,“怎么”的疑问功能减弱了,无论例(16a)的句中“怎么”还是例(16b)的句首“怎么”都不能跟“到底”连用。由此可见,“怎么”的句法位置和特殊的语用意义有一种倾向性的关系,并非绝对的关系。表达特殊的语用意义也不可能是哪一个句法层次的固有特性,我们只能说句首的“怎么”有表达强烈特殊语用意义的倾向性,但并没有排除句中的“怎么”也可以具有这种功能。“怎么”所表达的特殊语用意义,强弱程度原则上跟“怎么”的句法分布有关,但特殊语用意义的强弱程度却可因特定的语用因素而发生改变,造成了一定的“灵活性”。我们这种分析既可以解释例(11)、(12)a、b两组语感的对立以及例(15)、(16)的现象,又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接受“到底”和“怎么”(尤其是句中的“怎么”)的连用,但有些人却不能接受。
    (15)a.?你昨天到底怎么没来呢? b.??到底怎么你昨天没来呢?
    (16)a.*咦,你到底怎么来了呢? b.*咦,到底怎么你来了呢?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问原因的“怎么”应分为两个:一个位于主语之前、句法位置较高的“
    (17)[
    由于“
    至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