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现代汉语方言儿媳称谓考察(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陈满华 参加讨论

    四 从两大类儿媳称谓发展史看词汇演变的历史层次
    (一)“新妇”和“媳妇”两大类儿媳称谓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
    本文对“新妇”和“媳妇”两大类儿媳称谓的系统考察表明:“新妇”反映了较为古老的层次,“媳妇”反映了较为新近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现代汉语方言的角度看,不同地域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称呼表面上看是并存的语词而已,它们的地位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它们的区别往往被认为仅仅是共时分布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往往有时还可能体现在其演变过程不一、历史沉淀不一,即所谓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也可以说是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这可以称为词汇发展的层次理论。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方言里的历史层次现象,例如游汝杰指出,“不同时代的语言成分都可以并存在同一个时代层面上,即并存于现代的方言中”。[41]111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是词汇发展层次性的一种体现。
    (二)词汇发展的历史层次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研究词汇发展、演变的历史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和处理有关语言问题具有特定的意义。例如,儿媳称谓的历史发展层次研究对于方言区划就有参考价值。过去只根据语音的情况(其中包括语音的历史层次)来划分方言区,我们其实可以、也应该把一些重要的词汇(如本文所讨论的“新妇”、“媳妇”)的历史层次作为划分的依据之一。近年来,词汇和方言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某些常用词汇的分布与大方言区有基本对应的关系,如袁家骅等指出“我们可以从汉语词汇最稳固的核心部分中发现,家畜雌雄性别的词形和第三人称代词几乎可以把汉语分成南北两大派。”[42]315现在,在大规模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不同历史层次的儿媳称谓为现代汉语方言区划提供又一个非语音的参考项。又如,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倾向于将安徽南部的部分方言独立出来,成为“徽语”或“徽州方言”,主要依据是语音上有人声调类,我们的考察发现这片地区的儿媳称谓也保留了相对古老的“新妇”称呼,这也可以为使徽州方言独立提供一条词汇方面的证据。另外,本文的考察显示,“新妇”类的分布在西南方向的界限与传统的粤语区的西南界限大致吻合,从而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粤方言的区划是合适的。本文的儿媳称谓研究还从一个角度证明了湖南省内方言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北方方言正在迅速地吞并湘方言的地盘。
    ①例如,《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
    ②该词典的综合卷标明丹阳等14处方言“新妇”表儿媳妇,黎川、温州、宁波、金华等几处的“新妇”表妻子。但黎川、温州、宁波、金华各分卷显示“新妇”也是表儿媳妇的或至少有表儿媳妇的用法,这里根据分卷补入,再加上绩溪一地,共19处。
    ③本文因发表时的体例要求和篇幅所限,除了“参考文献”里列出的文献外,其余文献资料和口头、通信所获资料来源目录从略,共涉及108种文献和61位资料提供者姓名及对应方言点的信息。
    ④这些词里的“则”、“的”等实际就是“子”。[22]、[23]209
    ⑤河津话无儿化韵,儿化韵的语法及语用功能主要是靠子尾体现。[23]209
    ⑥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如广州、东莞及潮汕地区等)的儿媳称谓被记为“新抱”、“心妇”、“心
    ⑦据许宝华、汤珍珠《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另有“媳妇”一词指儿媳妇。这应该是一个新起的词语。[28]206《明清吴语词典》“新妇”条显示明清时期上海以“新妇”表示儿媳妇,并称“俗称子妇日‘新妇’(沪谚)”。[29]675
    ⑧根据汤珍珠、陈忠敏《嘉定方言研究》,嘉定方言有两个发音不同的词表示“儿媳妇”,但都记录为“媳妇”,[30]126其实,我们认为,第一个[si
    ⑨福建的儿媳称谓部分参考了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31]34,原书作“新媳”,但是从记音看应为“新妇”,疑为印刷错误。此处参照其他方言著作改为“新妇”。
    ⑩罗常培《临川音系》记为“媳妇”,[32]203但临川人徐建民(《中国改革报社》职工)口头告诉我应该是“新妇”。本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如临川周围的方言都说“新妇”),取“新妇”说。
    (11)《黄山市志》记为“三妇”。[33]根据同一本书的(同音字表)记录,“新”的发音与“三”的阴平发音完全一样。我们认为,“三妇”应记为“新妇”。
    (12)一些特殊的儿媳称谓可能反映了远古少数民族语言的底层现象。如浙江东部的“阿媛”,浙江文成的“媛至”、福建武平的“阿
    参考文献:
    [1]刘坚.近代汉语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李荣.谈谈语言研究[J].中国语文天地,1986(2).
    [4]傅朝阳.方言小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闵家骥,晁继周,刘介明.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6]韩品夫.实用方言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鲁允中.轻声和儿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卷三[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2381.
    [12]袁德业.商丘方言常用词语简释[M].河南省语言学会.汉语论丛:第一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3]汪平.贵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14]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15]王年芳.扬州方言[M].中国语文杂志社.方言和普通话丛刊:第二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傅国通,方松熹,傅佐之.浙江方言词——69县市200条词的比较[M].浙江省语言学会,1992.
    [17]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8]胡明扬.北京话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9]苏小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0]温端政,张光明.忻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1]王军虎.《西安方言词典》引论[J].方言,1995(2).
    [22]侯精一.晋东南地区的子变韵尾[.中国语文,1985(2).
    [23]史秀菊.河津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24]哈森,胜利.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25]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6]王雪樵.河东方言语词辑考[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7]朱建颂,刘兴策.武汉方言词汇(二)[J].方言,1981(2).
    [28]许宝华,汤珍珠.上海市区方言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9]石汝杰,宫田一郎.明清吴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0]汤珍珠,陈忠敏.嘉定方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1]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32]罗常培.临川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3]黄山市志编纂委员会.黄山市志[M].黄山:黄山书社,1993.
    [34]鲍明炜,王均.南通地区方言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5]黄雪贞.永定(下洋)方言词汇(一)[J].方言,1983(2).
    [36]张映庚.大关方言志[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37]赵元任.钟祥方言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38]崔荣昌.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J].方言,1989(1).
    [39]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40]李葆嘉.汉语起源演化模式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