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1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newdu 参加讨论

    四 “有+NP”正负向语义偏移的成因及不对称的解释 
    4.1 “有”的语义倾向与“有+NP”语义的正向偏移 
    刘丹青(2011)在解释现代汉语领有句宾语的特点时指出,现代汉语“有”字领有句具有表好和表多的语义倾向,并且强烈地、甚至刚性地排斥负面定语和主观小量定语。造成这种语义倾向有两个原因:一是汉语“有”字固有的表好表多倾向,二是汉语句子自然焦点居末的要求。温锁林(2012)也指出,现代汉语的“有+数量(名)”结构处于句子焦点位置时也有一种表大表多排斥表少表小的语义特色。我们认为,“有+NP”语义发生正向偏移与领有义动词“有”固有的语义倾向有关。先秦汉语中就有正向偏移的“有+NP”: 
    (13)a.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诗经·小雅·甫田》) 
    b.苟无岁,何以有民?(《战国策·齐策》) 
    c.有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於民,岁以有年。(《史记·孝文本纪》) 
     “有年”指年景好、大丰收,“有民”指人口繁盛,语义上都偏向正向的期待。所谓“多多益善”,正是人们渴望拥有的正向心理期待的最好注脚。人对物的“领有、拥有”关系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常见的关系,“有”的字源义及早期的一些用例都显示,初民的认知心理决定了“有”表好和表多的语义倾向,这种认知取向在表达“领有、拥有”关系时,自然会被作为一种附带的语义因子固定并承继下来,这种语义因子也正是中性名词进入“有+NP”时形成语义正向偏移的遗传基因。“人在生活中总是期望和追求美好的一面”的“乐观假说”,用于解释“有+NP”语义正向偏移特别管用,根本原因是其中表领有义的“有”语义上自带了一种表好表多的语义倾向,反映了人们渴望拥有的乐观动机。 
    但是,这只是解释了“有+NP”语义上产生正向偏移的原因,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释,那就是,为什么汉语中会产生“有+NP”语义偏移的不对称,即正向偏移在数量上远远多于负向偏移呢?据我们初步的统计,汉语中常见的发生语义偏移的“有+NP”数量总共约140个,而其中语义发生正向偏移的就有近120个,语义负向偏移的只有近20个,两者的数量之比为6:1。这种数量上的不对称趋势,自然就决定了“有+NP”语义偏移方向的大体面貌。 
    但大体面貌决非全貌,“有十NP”中还有为数较少的由中性义名词构成的“有+NP”短语,如语义上偏向“大、多”的“有胆子、有脾气”等,偏向“不好、坏”的“有意见、有情绪”等,它们的表意都偏向心理的负向期待。这种现象,用“有”字固有的表多表好的语义倾向显然是不能解释的。我们认为,语义上偏向“大、多”但发生了负向偏移的“有+NP”,决定其语义偏移方向的是其中的那个中性名词;而语义偏向“不好、坏”的负向偏移的“有+NP”,则是由“有”与名词共同作用造成的。 
    4.2 名词的语义倾向与“有+NP”语义的负向偏移 
    有些“有+NP”虽然在语义上也偏向“大、多”,但从说话者所持有的评价来看,是一种负向偏移。但这种负向偏移并不是由动词“有”的语义倾向决定的,而是由其中的中性名词的语义倾向决定的。所谓中性名词的语义倾向,即说话者根据这些名词经常出现的句法语义环境而产生的语义联想。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语义上发生负向偏移的“有+NP”,其中的中性名词常常出现在如下的组合中: 
    (14)贼(狗)胆子、傻大块头、小脾气、小手段、小性子、小情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