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键问题与主要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现代外语》2014年第37卷 陈新仁 参加讨论

    与话语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不同,语用学研究身份与话语关系的宗旨或目标并不在于身份或其建构本身,而是试图探究交际者如何在特定交际时刻基于特定语境通过选择、建构特定身份传达特定的说话人意义,实施特定的施为目标,维持、调节或巩固人际关系,获取特定的交际效果。基于这一思路,笔者认为,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关注身份的交际属性而非社会属性或心理属性。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一些已经开展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的研究目标出发,梳理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关键问题,勾勒出几种主要路径,旨在深化关于语言使用的意义、动因、合适性等方面的认识,为在语用学领域开展身份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作者简介: 
    陈新仁,南京大学。 
    1. 
    随着身份研究的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或后现代转向(postmodern turn)(Benwell&Stokoe 2006:4),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social constructionism)研究身份在话语中的动态建构、磋商、管理与传播。他们提出了关于身份的一系列新主张以及用来分析身份建构的方法论,认为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先设的、单向的,而是在交往中通过话语动态、积极、在线建构的,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身份本质观(essentialism)。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会由于志趣相投,走到一起,合编或合著关于身份话语构建的成果,如 Antaki&Widdicome(1998)(前者为社会学家,后者为心理学家),Bucholtz&Hall(2010)(前者是语言学家,后者是人类学家,也是语言研究者),de Fina et al.(2006)(前二者为语言学家,后者为心理学家)、Benwell&Stokoe(2006)(前者为语言学家,后者为社会心理学家)。可见,当今身份研究不仅反映了建构主义趋向,而且还体现了学科融合。 
    与在其他相关学科中一样,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开展身份话语的研究同样是语用学(包括话语分析、会话分析、社会互动语言学)领域的热点之一(见冉永平 2007,2011;陈新仁 2009;江晓红、周榕 2009;陈新仁等 2013),主要表现至少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国内外语言学期刊近年来刊登的研究身份与话语的文章层出不穷,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7 年甚至刊载了专栏文章,此后该刊又继续刊载有关身份与交际的文章;2)身份建构的话题是国内外语用学大会的重要话题;3)有相当数量的语用学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以身份建构作为选题。 
    与在其他学科里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观研究身份建构不同,在语用学领域开展身份建构研究虽然共享一些基本的社会建构主义理念,都以话语作为分析对象,但却有着不同的研究主旨,回答不同的研究问题,关注不同的交际维度。然而,纵观现有与身份建构相关的文献,笔者发现,无论从国际语用学大会上的论文发言还是从 Journal of Pragmatics,Pragmatics 等专业期刊上登载的文章来看,学界并没有严格区分语用学视角与其他学科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研究。从积极角度看,这样有助于不同学科的融合、互参,但从消极角度看,这不利于建构属于本学科的身份理论,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和相当大的范围内“身份理论”(identity theory)是 一个宽泛的、无专指、无系统内容的说法,无法与特定的提出者或倡导者挂钩。 
    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拟从语用学学科目标和特点出发,结合现有相关文献,尝试指出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关键问题,系统梳理语用学视角下身份研究的主要路径,为本学科中相关研究的推进提供一些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