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文》2015年第4期( 孟蓬生 参加讨论

    (45)高君孟颇知律令,尝自伏写书,郎署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写,乃当十遍读。”(《太平御览》卷614引桓谭《新论》) 
    居延汉简中屡见“颇知律令”,指的都是低级官吏,“颇知律令”应是“略知律令”或“粗通律令”之意。或以为这些例子中的“颇”字作“甚”讲,非是。 
    (46)然而每见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 
    王利器(1980:325)指出:“颇与下句微对文,亦微少义。” 
    (47)时有人于黄凤泉浴,得二白石,颇有文理,遂附致其文以为字,复言有诸物象,而上奏日:“其大玉有‘天门地户人门鬼门闭’九字。”((隋书·王劭传》) 
    (48)然而钓奇之客,希世间至,颇存记注,宁尽物土之宜?(《大唐西域记·序》) 
    (49)寡人颇通文墨,试问丞相一问。(罗贯中《风云会》三折) 
    王儒琅(1981:184)说“此亦稍字义。曲文云:‘寡人呵幼年间广习枪棒,恨未曾登孔子门墙。’是其证也。” 
    (50)太公道:“客人莫不会使枪棒?”王进道:“颇晓得些”。(《水浒传》第二回) 
    (51)我安龙媒也还粗粗的读过几行圣贤经书,也还颇颇的受过几句父母教训,如何肯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此例“粗粗”、“颇颇”互文。 
    3.2表示“高度” 
    用在动作性较弱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高(深、重),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相当”[12]。 
    3.2.1用在动作性较弱的动词前面,表示程度高。 
    (52)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颇有力”就客观内容来讲,是指“有一些力量”(就“唯袁盎明绛侯无罪”来看,这个客观的量并不太小)。但听到这句话时、简单地理解其客观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的意思,有把这个客观的量往大里说的意思,所以应该理解为“有不小(少)的力量”或“相当有力量”。 
    (53)(卢绾)乃遂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左右皆亡匿”,说明其扩散范围不能太小;“具报上”,可见其信息量不能太小。从这两方面来看,“颇泄”不可能是“稍泄”,而近乎“大泄”(《史记·苏秦列传》)了。 
    3.2.2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高。 
    (54)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或”译为“有的”,指其中一些奇计,所以“颇”字无法解释为表示部分的“其中一些”。而且根据上下文,“世莫能闻”而“颇密”的“奇计”,不能理解为“稍密”,而只能理解为“相当秘密”。 
    (55)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史记·匈奴列传》) 
    “或”字用法同上。“稍恐”不足以导致“不敢射”的结果。“左右或颇恐”只能理解为“左右随从有的相当恐惧”。 
    (56)太祖俄有意于植,而淳屡称植材。由是五官将颇不悦。(《三国志》裴注引魏鱼豢《魏略》) 
    (57)才贯古今,卓绝群声。三坟颇习,九籍斯明。(北魏《魏使持节抚军将军光州刺史元懿公墓志铭》)   
    墓志文字多倾向于褒扬(即所谓“谀墓”),再加上“才贯古今,卓绝群声”、“三坟”、“九籍”等字样,“三坟颇习”显然不是“三坟略习”。 
    上举“颇”字不得理解为“甚”,理由有二:(一)同一时代的语料中没有发现“颇”字跟其他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如“甚”、“尤”互换的例子。(二)从语义引申的角度看,由表示不足的“部分”义直接引申到程度很高,是有一定困难的。 
    3.3表示“甚度” 
    程度高(高度)和程度很高(甚度),其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大约从唐代初期开始,“颇”不但大量修饰形容词,而且常与“甚”等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连用,或与“殊”、“良”、“深”、“大”等表示程度很高的副词互文,显示“颇”字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程度副词,由此向下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3.3.1“颇”和“甚”连文 
        (58)其牛肉取三斤,烂切。将啖解槽咬人恶马,只两啖后,颇甚驯良。(唐·孟诜《食疗本草》) 
    (59) 匦函所设,贵达下情。近者所投文状,颇甚烦碎,极言不讳。(《唐会要·文宗开成五年四月敕》) 
    (60)生意颇甚异之,不敢致问。(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从语料来看,“颇甚”连用一般出现于笔记小说或诏书中,而在唐人文集中却很少见,应该是笔记小说或诏书更接近口语的原因。 
    3.3.2“颇”与“甚、殊、良、深、大”等互文 
    (61)肩舆颇平稳,涧路甚清凉。(唐·白居易《早夏游平原回》) 
    (62)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唐·白居易《自咏五首》) 
    (63)是行颇为惬,所历良可纪。(唐·白居易《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 
    (64)深明戴家礼,颇学毛公诗。(唐·王维《送高适弟耽归临淮作》) 
    (65)智惠颇彰,神通大建,作法门之墙堑,为佛使之护持。(《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3.3.3唐人用“颇”字表示程度很高 
    (66)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春秋》意亦已乖矣,言《五行传》,又颇不同。(《汉书·五行志》) 
    《晋书·五行志》:“至向子歆治《左氏传》,其言《春秋》及五行,又甚乖异。”其中“又甚乖异”显然是“又颇不同”的翻译(萧旭,2007)。但实际上《汉书·五行志》“又颇不同”的“颇”字用作范围副词,是“又多不同”的意思。唐人以“又甚”代替“又颇”,实际是对古代典籍的误读(把范围副词误解为程度副词),但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唐人口中的“颇”有“甚”义。 
    (67)诏曰:“遗文诚在,精义颇乖。”义云:“颇者,甚也。乖者,爽也。”(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 
    “诏曰”是唐玄宗的话,“义云”是杜光庭本人的话。这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明确训“颇”为“甚”的资料[1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