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例(20)还是例(21),其中的“下了课”都属于背景信息。再如: 这两句里都有表事件的“去天津”,但它在例(22)里属于前景信息,在例(23)里属于背景信息。有的句子,孤立看,不成句,站不住。例如: 但加进一定的背景信息,就可以说了: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知,背景信息可在句内,也可能在上文。 准则七:说话者所传递的新信息一定要大于听话者对该新信息所拥有的信息量。① 例如: 准则八:问句答话的信息焦点与问话的疑问点在句中位置相一致。例如: 再看下面的对话: 例(31)a答话可取,b答话让人感到答非所问,原因就在于b句答话违反了准则八。 语言信息结构理论对句法现象的解释能力有多大,现在还不好说,还需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有所认识。限于篇幅,下面只举一个实例———表“让步”的“X 是 X(了)”小句句式。 “X 是 X(了)”是让步转折复句中居前的那个小句。例如: 学界都认为,前面的小句“X 是 X(了)”表示“让步/容让”。那“X 是 X(了)”小句为什么能“表示让步/容让”的意思?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语言信息结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的理据———那“X 是 X(了)”小句里边,前面那个 X(如各例中的“漂亮”、“聪明”、“看”和“去”)是承接上一句(如例(32)的“那衣服漂亮,买吧”;余者类推)而来的,实际是一个话题,它表示的是旧信息。按语言信息结构理论,既然“X”作了话题,后面的陈述中应提供新信息,可是“是 X”所提供的并不是新信息,只是重复了话题所说的内容。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说,这等于是“在原地踏步”;而“在原地踏步”意味着“让步/容让”。(此例是张伯江先生所提供的) 六 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视角重新认识汉语“把”字句的特点 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视角认识“把”字句在信息传递上的特点,陆俭明(2015)的《消极修辞有开拓的空间》中谈到了一些。考虑到有些读者,特别是广大汉语教师未必能看到,有些内容恕我在这里不避重复。 现在我们就从语言信息结构的视角来比较一下“把”字句跟其他句式的异同,由此认识“把”字句在信息传递上的特点。这里仅就表“处置”义的“把”字句跟其他也能表“处置”义的句式进行比较,不过这种比较以及所获得的结论大体也适用于表其他语法意义的“把”字句。 在具体比较之前,先简单说一下表“处置”义的句子。根据“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表“处置”义的句子由四个语义块构成。就“把”字句来说,这四个语义块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