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介绍“把”字句的语法意义———主要讲“处置”义(如“刘老师把词典放在书架上了”“姐姐把我们的衣服都洗干净了”)、“致使”义(如“孩子把爷爷哭醒了”“那一大盆衣服把姐姐洗得累坏了”)、“主观认同”义(如“她把我当作王教授了”)、“不如意”义(如“他把钱包丢了”)等。 (三)关于“把”字句的主语(即:X/甲/名词语1)———如果句子表示“处置”义,主语通常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施事,常见的是由指人的名词语充任;如果句子表示“致使”义,主语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 (四)关于介词“把”的宾语(即:Y/乙/名词语2)———通常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且一般要求是有定的、已知的;也可以不限于受事。 (五)关于“怎么样”部分,也就是“动词性词语”部分———要求是复杂的,最常见的是一个动补结构,而动词有一定限制,特别是不能是不及物动词。 (六)句子中如果要用到助动词(即能愿动词)或否定词,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头上,得放在“把”字前边。 此外,在“把”字句研究中,讨论得多的是:(一)“把”字句表示的语法意义———表处置?表致使?表过程?还是兼表?(二)“把”的宾语———一定有定?可以无定?可以通指?是不是次话题?(三)在汉语教学中还有个“排序”问题———先教哪种“把”字句? 以上大致反映了汉语学界和汉语教学界有关“把”字句的描写性研究成果。 留学生使用“把”字句出现大量偏误,反映了我们以往“把”字句研究与教学的不足。“不足”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三 以往“把”字句教学内容之不足 汉语教学对汉语研究来说是“试金石”。汉语教学中出现“把”字句教学的困境,反映了我们先前对“把”字句研究、认识之不足。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没考虑和认识到,表示“处置”义或表示“致使”义或表示“认同”义或表示“不如意”义等,这并非“把”字句的“专利”;即不是只有“把”字句才能表示这些语法意义。请看: 既然表示“处置”义、表示“致使”义、表示“主观认同”义、表示“不如意”义等,并非“把”字句的专利,那么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把”字句跟其他句式,诸如主谓谓语句、受事主语句、“给”字句、“被”字句等,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具体体现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以往好像很少有人去深究。汉语老师当然也就不会给学生讲“把”字句与其他句式之间的差异。这样,外国学生当然就不会了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最好用“把”字句,在什么情况下不宜用“把”字句,当然也就不会正确使用“把”字句了。 如何能使“把”字句教学走出困境?汉语学界多有探讨(崔希亮1995;余文青2000;李宁、王小珊2001;赵春利2006;丁崇明、荣晶2007;陈满华2009;施春宏2010、2011;王占华2011)。本文拟提出一种新的思路:运用语言信息结构理论来分析。 四 关于语言信息结构理论 本文所说的“语言信息结构”是指用语言作为载体而形成的信息结构。我们知道,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也可以认为语言也是一个信息“编码—解码”的系统。语言,作为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作为一个信息“编码—解码”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