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表达仿照关系的复句中,总是被仿照者A在前,仿照者B在后。例如: 4)A 和 B如果在情理上隐含因果关系,那么表示“因”的A在前,表示“果”的B在后。例如: 例(12)在“病好了”和“有精神了”之间、例(13)在“风停”和“浪小”之间,都含有因果关系,所以不采用下面的说法: 5)A和B具有量级关系,表示类同关系时遵循“递减”准则(张斌主编,2001;王伟,2006),量级高的A在前,量级低的B在后。例如: 就对客观现象或问题的认识或解释这一点来说,“孩子”与“科学家”之间就存在着量级关系。例(14)对于难的问题,就“不知道”而言,小孩儿与科学家呈现“递减”的量级关系———小孩儿量级高,在前;科学家量级低,在后。例(15)对于容易的问题,就“能回答出来”而言,一般人(“一般人”总是指成人)与小孩儿呈现“递减”的量级关系———一般人量级高,在前;小孩儿量级低,在后。这两个例子都不能说成: 下面是同类的例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