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外汉语教学失误简析——汉语是最好学好教的语言系列谈之十(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广照 参加讨论

    二是教学突出“语法”,进一步将汉语教学引向歧途。国内语文教学这方面错误就很突出,教育部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曾批评过去教材“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有的地方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的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中小学语文课程……”(P30),并形象地说:我们大概都见到过这样的人,他们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就是记不清“连动”“兼语”“借喻”“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我们相信许多文章高手、不少作家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深思。当然有人会说,既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又有扎实而丰富的语文知识不是更好吗?这个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而且对小学初中学生提出这样的目标也是不妥当的。语文课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P37)。中国人教外(英)语就搞出了许多连外国人也不需要甚至也不存在因而也不懂得的语法知识,现在对外汉语教学更是紧紧跟上后来居上,对外国人讲的语法更多更玄更错,甚至钻牛角尖地有意误导和编造出什么“3P模式”,“又A1又A2结构研究”,“NP1+是+个+NP2结构中个的用法”等公式,以显示自己高明。看看他们的许多论文专著的题目就知道了。请看某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摘要集中的论文题目:《“正在、正、在”及语气助词“呢”的教学》、《动词前成分“一”的体貌地位》、《略论“A跟B(不)一样X”中“X”的隐现》……这是学问吗?这是中国人知道的吗?这是外国人需要的吗?这是外国人能懂得的吗?甚至不是人话。语法不在语言之外而在之中。哪国人都是不专学语法就可以学好语言的,而让外国人如此学语法则肯定影响语言学习。如同人从来不学走法就能走好路而学了走法倒很难走好路一样。自古以来汉语固然对语法研究较少,但这一是说明中国人不太重视理论探讨和形式研究,但这更从根本上说明汉语语法简单,与拼音与外国语言有着极大的不同。汉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语言的位置关系等而极其科学简约,没有格、性、数、时态的变化等,这已为拼音文字所借鉴学习(比如“我打他” 和“他打我”三字相同但意义相反,而英语就要说“I hit him”和“ He hits  me”三个词六种形式,还有格、时的变化)。学者们在中外语法对比中研究语法本已误区重重,需要的东西不去研究,不需要的东西却故弄玄虚繁琐主义,把对语法的研究推向了极端。中国的大作家都坦言难以通过国内的语文考试,对外汉语考试就更不用说了,搞了许多汉语中不存在至少是不需要的东西,这是需要纠正的。
    三是教学以考试而不是以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首先是一个工具,对外汉语教学也要以训练和提高外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为目标。但是现在的汉语水平考试很难说是体现了这一点。权威们自己定标准教、自己订标准考,他们只是发展而不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反过来又强化着教学的错误,把汉语学习引入一个完全由“权威”自己控制的怪圈中。如果说中国人的分散识字方法就是学习的外语拼音文字学习方法,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就更加如此,考试也是语法为主。看看HSK搞成什么了?中国自古没有ABCD式的选择考试形式,但是现在的汉语考试(实际是中国所有考试)都来历不明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形式。外语因有离开介词寸步难行等特点或许(也不一定)可以适当地出几个这样的题,但汉语就不必这样。结果汉语题出得五花八门不像人说的话,而判断标准又由出题者决定,最后往往是最不通的东西是“标准”答案。中国的语文已被异化丑化,对外汉语教学更是这样。考试的标准和题目更是故弄玄虚有意误导。任何人学习汉语就是要会说会用,而不是培养什么字典学家语音专家,更不是那种违背汉语规律的“专家”。中国人外国人学习语言都是为了应用的,为了挣钱的,检验的标准应该是社会实践而不是考试,考试应该以社会实践需要和于之有益而不是相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