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根本”和否定句 一个小句通常表示一个命题,命题内容取决于小句的内部成分、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小句与句子的结构关系以及句子与篇章的关系,但有些句子成分对小句的真值却没有贡献。将例(1)中的“根本”去掉,得到的例(6)会仍然保留原来的真值条件,只要白酒中添加塑化剂没有意义,例(1)和例(6)就都为真。 “根本”对小句的真值没有影响,不等于完全没有作用。例(1)是酒协负责人的发言,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几年前某品牌白酒被验出含塑化剂,各种说法满天飞,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是说塑化剂是酒厂故意添加的,是为了让白酒挂杯有卖相。酒协负责人要反驳这一破坏力最强的批评,却发现这只是个网络传说,并不适宜正式引用。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找一个相反的命题,然后通过“根本”来表明两个命题的联系,向听众提供一个意在不言中的合理解释,这就是例(1)。例(7)也是这样。说话人发现事实与传说不同,但又不好直接承认被别人忽悠了,只好在小句“这个女孩不是他老婆”里加上“根本”,提示曾经有过与此相反的传言。 显然,“根本”形式上是小句的状语,但功能却超越了所在小句,提示现有命题是对语境篇章中另一个命题的否定。我们将语境中的命题(~P)称为“背景命题”,将“根本”所在小句的命题(~P)称为“本句命题”(local proposition)。语篇中的命题以表示肯定的为多(参看沈家煊1999),“背景命题”P自然也大多表示肯定。本句命题是与背景命题相反的~P,以否定句为主也就很正常了。 背景命题与本句命题的这种关系,不但可以解释“根本”所在的小句为什么以否定形式为主,而且还可以用来解释例(2)-(5)的存在。尽管这些句子中的本句命题以肯定形式出现,但仍然是~P,只不过因为背景命题 P是否定句,或者有个含义接近否定的谓语,~P就反而成了肯定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