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背景命题及其触发机制———从“根本”说起(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 姚瑶 石定栩 参加讨论

    1.引论 
    “言外之意”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学对此有过相当深入的探讨。其中比较成熟的是语义学关于预设(presupposition)的研究,以及语用学关于隐涵(implicature)的研究。本文从句法和篇章互动角度来探讨另一种言外之意,即以特定句法成分作为触发机制(trigger)的背景命题(discourse backgroundproposition)。背景命题触发机制比较常见的是“根本”、“本来”等状语。本文探讨这种背景命题的常见形式和意义,抽象总结后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方式,并进一步探讨可能的理论框架。 
    “根本”是个多义词,经常当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用作副词、充当状语时,“多用于否定句,或修饰含义接近否定的动词”(吕叔湘1999:228)。这一描述同我们搜索语料库得到的结果相当接近[1]。在698例带有副词“根本”的句子中,584例是例(1)那种否定句,否定词为“没”、“不”、“未”、“无”等;但其余句子的情况相当复杂,“根本”并不都修饰“含义接近否定的词”,而是还有一些其他情况。 
    
    “含义接近否定”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作为分类标准不太好操作。常见的做法是列举一些表示消极意义的动词,像例(2)的“误判”和例(3)的“缺乏”之类。从搜集到的语料来看,“根本”修饰这类谓语的例子确实存在,但数量不多。更多的是像例(4)那样,动词没有什么倾向性,但谓语整体上表示消极意义;或者是像例(5)那样,主要动词或整体谓语都没有消极意义,甚至带有明显的积极意义。本文重点考察像例(4)、(5)之类的句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因素。 
    
    2.“根本”和背景命题 
    从表面上看,例(1)与例(4)、(5)形成对立,前者带有明显的否定成分,而后者完全没有否定成分;例(2)、(3)则处于两者之间,其谓语是“接近否定”的成分。不过,若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所有句子的命题构成极其相似,都建基于相同的语篇逻辑关系,而且“根本”的作用也都完全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