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邱华栋:以外来者眼光打量都市变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人民日报海外版 邱华栋 参加讨论


    每个人和北京关系不一样,有时间差。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在北京市经信委工作一年,后来当记者。我作为外来者,经历了北京上世纪90年代巨大的变化。看到北京从传统的城市迅速变成国际化大都市。比如三里屯开始出现酒吧,我在那里待着,一边喝各种酒,一边写各种稿子,一天晚上可以写10篇。比如《男孩女孩》、《苏姗娜迪厅》等,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刚冒出来的,我对这些比较感兴趣。
    我来的时候北京只有1100万人,2015年,北京是2200万人,翻了一番,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伟大,里边蕴含很多故事。对我自己的写作来说,一开始更多写意象,用夸张、荒诞的方法,写年轻人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迷惘感、漂泊感,有一些京漂感觉。
    我关心的主要是北京新型的中产阶级以及文化白领,几部长篇小说都跟这些人有关。比如1993年到1995年大量采访来北京的流浪艺术家,他们有的住在公交车下边,有的连续一个星期吃白菜帮子。到2000年奥运会前后,再问他们今年卖几幅画?卖10幅,挣4000万元。所以我在23岁时写过一个长篇,是关于流浪艺术家追寻梦想的,我和北京的这种关系,就是新北京在我的眼前不断成长。
    从文学史上看,大作家都跟伟大的城市有联系。中俄《十月》杂志合作,让中国比较好的作家写北京,俄罗斯作家写莫斯科,形成首都和首都之间的呼应,很有价值。在文学史上像詹姆斯·乔伊斯和都柏林,安德列·别雷和彼得堡,保罗·奥斯特跟纽约,都有密切的关系。保罗·奥斯特写的《玻璃城》纽约三部曲写得太漂亮了,当然,这是一个讨巧的做法。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北京,我们的写作共同构成北京这个伟大城市的书写,汇聚出关于北京的多重影像、多重记忆、多重审美。作为北京作家,我感到多么幸福,我想紧紧拥抱这座北京城市,喊一声:“我就在这里待着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