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文艺复兴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大转折阶段,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纷争带来的世界骤然的不稳定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文艺复兴盛期杰出代表蒙田对现代性问题给出了早期的思考与具有前瞻性的认识,并试图通过古希腊文化的给养找到内心迷宫的出口。蒙田对古代思想学说的观照和态度与他人有何不同?他所重构的与西方古代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接近还是另一种疏离?本文从蒙田《随笔集》切入并进行分析,以期在原点上加深对欧洲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词:文艺复兴 蒙田 斯多葛主义 怀疑主义 伊壁鸠鲁主义 西欧在充分进入近代社会之前共经历了两个大的转折阶段,一个是文艺复兴,另一个是启蒙运动。其中发生在14世纪初至17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因各国情况不同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文艺复兴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是新的信条、新的价值观涌现的时代,也是宗教改革运动推动现代化浪潮的时代。宗教改革运动激化了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政治的、经济的、贵族之间、国家机关之间的。尤其在法国,矛盾尤为剧烈,宗教战争发展成为全面内战,从1562年至1594年,持续了30多年。法国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几乎至始至终地经历了三十年战争,他的《随笔集》正是创作于法国从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过渡、从以基督教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中世纪向以人的自由意志为主导、以资本主义的确立为标志的现代过渡的特殊转型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的萌芽,某些现代性问题已然被当时的知识人有所觉察与体悟。蒙田凭借他对古希腊、古罗马经典的深厚学养,将古代思想学说变化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当时出现的若干现代性问题或曰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某些具有前瞻性的认识。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知识人对古代文化的发掘、热爱与崇敬已经是学界无可争议的共识,但是针对不同作家探究古代传统的路径与方法的具体研究却不多。本文将从《随笔集》这部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文学作品切入,考察蒙田如何对古代思想进行重新解读与重新诠释,并通过重新整合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最终完成内心的自我救赎。 一、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原则的成功大大助长了人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也撼动了人们对上帝、对宗教的固有认识。同时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印刷机的发明,不再只能依靠牧师的宣讲来了解教义,而是开始通过书籍了解基督教的信条。人们更加关注天主教会的行为,当认识到教会的腐败与罪恶时,罗马教廷的绝对权力遭到质疑,于是引发了普遍得到下层人民拥护的新教教徒与代表旧势力的天主教集团之间的较量与冲突。在这一时期,各种教派不断产生,甚至还出现了打着“斯多葛主义”旗号的宗教狂热的殉道者。斯多葛主义(stoïcisme)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兴盛起来的一个哲学派别,受到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影响,由芝诺(Zénon de Cition,公元前335?—公元前263?,古希腊哲学家)于公元前4世纪初在雅典创立。斯多葛主义哲学认为宇宙是绝对的理性,它鼓励人们沉思修炼,并通过砥砺心志,学会坚定、从容地面对现实,从而达到像宇宙那样沉静而有序的智慧与幸福的终极目标。蒙田认为如果真正理解斯多葛主义,就应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而不是无谓的坚忍和牺牲。他在《随笔集》中写道:“当我们听到殉教者在火焰中对着暴君喊道:‘这边的身子烤够了,切吧,吃吧,是熟的,再烤另一边吧。’……当然必须承认在这些灵魂中有点变态和疯狂的东西,尽管非常神圣”(第二卷,《论饮酒》)。 蒙田之所以否定这种宗教狂热,一方面是因为“那时路德的新见解开始风靡一时,旧信仰中的许多原则受到冲击。……普通人没有智力对事物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就会受表面的迷惑随波逐流”(第二卷,《雷蒙•塞邦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许多宗教纷争都是以宗教为名、以逐利为实的贪欲所致:“不妨想一想,如果宗教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岂不像用蜡去塑制多少不同的形状……今天在法国这样的事情看得还不够多吗?有的人这样解释,有的人那样解释,有的人说成是黑的,有的人说成是白的,然而都同样在利用宗教去完成暴力和野心的事业,在行为暴戾和不义方面如出一辙……我们创立宗教是为了剔除罪恶,而现在却在遮盖罪恶,培养罪恶和鼓励罪恶”(ibid)。蒙田本人所理解的斯多葛主义在其被称为“斯多葛主义”的多篇随笔中有所体现,如在第三卷(《论相貌》)中,他探讨了苏格拉底的斯多葛主义特征。一方面,蒙田为苏格拉底面对不公正的审判、面对死亡时的镇定泰然而感到心灵的震撼,认为他的平静来自他对人自身力量的肯定,并以其自身言行向人们揭示了“人类天性靠自身的力量能做到多少事情”;另一方面,蒙田强调苏格拉底的美德不是刻意的苦行,也不是矫揉造作的德行,“他交付于我们的是从人们最日常最熟悉的活动中所抽取出的思考与比较”。蒙田认为苏格拉底的信仰、道德是长期认识、征服自我的成果,是健康、从容、简单的行为方式的成果,而这样的行为方式正是蒙田所理解的斯多葛主义的真谛。蒙田所主张的这种行为理想旨在阐明面对各种社会纷争、宗教纷争,应保持冷静、从容、泰然的内心,清醒而不随波逐流,坚守道德却不偏激狂热,不受个人命运左右,这样才是顺应自然、合乎理性的选择。 二、 在文艺复兴时期,大航海时代带来地理上的大发现——1488年葡萄牙探险家迪亚斯到达非洲海岸,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巴哈马群岛,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伽马发现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路线,使欧洲人了解到“除了地中海之外,还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与欧洲并存的还有非洲、美洲和亚洲”。 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前自希腊晚期一直持续到16世纪中叶作为古代权威学说的、被基督教认可的托勒密(90?—168)的“地心体系”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颠覆,1543年《天体运行论》这一对于西方天文学历史具有里程碑性意义的著作的出版使得人类中心主义受到重创,于是西方知识人开始意识到世界的变化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人类理性的局限。譬如,《随笔集》在谈论空间时有:“地球只是一个持久摇动的跷跷板。世上万物都在摇动不停:大地、高加索的山岩、埃及的金字塔也不例外。万物不仅因整个地球的摇动而摇动,而且各自本身也在摇动。所谓恒定不过是一种较为缓慢无力的摇动而已”(第三卷,《谈后悔》);在谈论时间时有:“时间是流动的,仿佛出现在阴影中,带着永远流动漂浮的物质,从不停滞也不长留;……至于这些词:‘此刻’、‘眼下’、‘现在’,好像主要是通过它们支持和建立我们对时间观念的了解,但是理性在发现时间的同时就毁灭了时间:因为它立即把时间切割成未来和过去,好像要看到它分成两份才会甘心”(第二卷,《雷蒙•塞邦辩》)。客观世界是不确定的,人性本身也是不确定的:“如果你决意要探究人性的存在,这无异于用手抓水,水的本性是到处流动的,你的手抓得愈紧,愈是抓不住要抓的东西”(ibid)。 由于智识、信仰与价值观的剧变及其与社会纷争的相互冲击,文艺复兴时期西人的精神世界陷入一种紧张、彷徨与不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蒙田最终走向了怀疑主义(scepticisme)。“……我什么也不肯定,我不懂。我在怀疑中。我考察……”。 关于怀疑主义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荷马与古希腊七贤等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他们都对认知可能性表示过质疑。苏格拉底认为他知道的事情就是——他什么也不知道。怀疑主义的诸多观点渗透到希腊文化中,但是直到公元1世纪左右才产生系统的形式。苏格拉底、皮浪、西塞罗、塞涅卡、塞克斯特、伊拉斯谟等人都对蒙田怀疑主义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 怀疑主义使蒙田看到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和认知的相对性。蒙田发展了古代的怀疑主义思想,他的怀疑主义主要针对的是盲信、自以为是和偏执僵化,它既是蒙田思维、推理的主要方法,也是他探索真理的有力手段。例如,在反对盲信方面,他在《随笔集》中写道,“对事物不表怀疑,是因为对老生常谈的观念从不检验;不在根子上寻找哪里有错误和缺点;而只问是不是这样听到的……经院派哲学的鼻祖是亚里士多德……他的话对我们是金科玉律,然而其中也跟其他学说一样有对有错”(《雷蒙•塞邦辩》)。蒙田也反对盲目崇拜任何一位博学之士。在文艺复兴时期,书籍的大量出版发行激发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求知欲,读书不再是能读懂拉丁文的少数人的特权,同时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成熟,掌握各种文学、艺术知识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崇高品德。蒙田说:“弗朗索瓦一世国王(François Ier,法国国王,1515—1547年在位)崇尚文艺,他也沾染了这份新的热诚,慷慨结交博学之士,延请在家,奉若圣贤神明,把他们的言论当作神谕……更对他们尊敬和虔诚。我喜欢他们,但是我不崇拜他们”(ibid)。蒙田不但反对对权贵、伟人、博学之士的盲目遵从,甚至还反对盲目崇尚科学,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不乏前瞻性价值。他说“科学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大事业。轻视科学的人只是说明自己的愚蠢,但是我也不会把科学的价值夸大到某些人所说的程度……认为科学包含至高无上的善,科学本身可使我们明智和满足;我也不相信有人所说的,科学是一切美德之母,任何罪恶都是无知的产物。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是值得详尽论述一番”(ibid)。 可以看出,蒙田的怀疑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良知、理性、主体性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旨在指明人要做自己,成为精神的主体,并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转型时代的种种矛盾、冲突以及由此给人带来的焦虑、混乱与茫然。这种态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推崇的“了了分明,如如不动”的境界有某种程度的暗合。 三、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漠视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情感, 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思想应运而生,“享受生活”、有些甚至带有“耽于声色”倾向的追求享乐成为公开的夙求。针对这种现象,蒙田首先肯定了追求快乐的正当性。他认为无论理性、哲学思考,还是德行与觉悟,其最终目的都是指向人的快乐与幸福;“事实上,或者理性只是开开玩笑,或者它温情的工作全是为了让我们活得开心,一如《圣经》所说的活得自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思想,尽管采用的方法不同,都一致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目标,否则,它们一出笼就会被撵走。……不管哲学家怎么说,我们在德行方面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快乐”(《随笔集》第一卷,《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蒙田也不排斥物质条件的舒适给人带来的满足与愉悦。他甚至说过:“最贤明的人有颗坚强有力的心,可以做到只在精神上休息。我的心普通平常,我必须借助物质的舒适来支撑自己”(第一卷,《关于隐退》)。 但是蒙田同时强调单纯的物质享受的满足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在这一点上,蒙田的幸福观与伊壁鸠鲁主义存在诸多内在联系。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是蒙田笔下最常出现的名字之一,而且大都是从好的方面理解。 伊壁鸠鲁主义(épicurisme)是以伊壁鸠鲁的学说为基础,于公元前306年在雅典创立的一个哲学流派,与斯多葛主义展开竞逐。伊壁鸠鲁主义旨在追求一种持久的幸福与智慧,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系一种唯物主义学说。伊壁鸠鲁为“快乐、幸福”建立了一种层级观念,将快乐(plaisirs)分为“休息中的快乐”(又称“静态的快乐”)与“运动中的快乐”(又称“动态的快乐”):“从头脑中的烦恼与身体的痛苦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是静态的快乐,而喜悦与狂喜则应被视为陷入情感漩涡的动态的快乐”(伊壁鸠鲁语,见《随笔集》第一卷,《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伊壁鸠鲁认为前者在本质上高于后者。蒙田将“contentement”列为“静态的快乐”,将“joie”列为“动态的快乐”,法语中“contentement”意为“满足、幸福、愉悦”,“joie”则偏重“快感、欢乐、享受”。蒙田区分二者的标准是看精神状态,认为前者比后者的精神状态更为清醒、清明,而且前者以“学习、品味与思忖”(第三卷,《论经验》)为先决条件。蒙田还进一步指出高级的快乐与低级的快乐的实质性差异:高级的快乐“意味着某种最高的欲望和极大的满足,同时比人的其他品质更需要美德的配合。……或许应该用乐趣这个词更恰当一些,更加正面、更加柔和、更加自然,而不是曾经使用过的‘欢乐’这个词”(第一卷,《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比较低级的快乐“用上这个美好的字眼只是一种巧合……这种快乐不像美德可以避免麻烦和困难。除了它的滋味比较短暂,很快减退和消失之外,它还有熬夜、挨饿、辛劳、流血流汗,特别是各种各样令人伤心的痛苦,而且这种快乐容易饱和,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受罪”(ibid)。高级的快乐与低级的快乐之间的区别除了在于精神的清明与否,更在于是否有美德的介入,低级的快乐虽然更直接、更容易却难以带给人持久、稳定的幸福。 蒙田在《随笔集》中尤其强调德行的重要性,主张德行与幸福、快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观点显然受到伊壁鸠鲁主义的启发。伊壁鸠鲁曾说过:“德行、高尚的德行,在本质上,是幸福生活的保证,而幸福生活则是高尚德行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三卷,《论经验》)。他还公开主张善行、德行与快乐是一致的,“德行被优先选取,不是为了德行而实践德行,而是为了快乐的目的”(第一卷,《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蒙田则更进一步阐明不但善行、德行的起点与终点都是快乐,而且其实践过程也是快乐的,而不像很多人认为的是经历苦行的过程,“种种困难只能使我们享受到更神圣、更完美、更高贵和更强烈的快乐。……那些不停地教导我们,享受欢乐是愉快的事,寻找欢乐如何困难和辛苦……说这些话的人错了,因为在我们知道的全部快乐中,努力地追求快乐,其本身就是极富吸引力的事。行动本身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因为它是你追求的一个部分——与事物本质相一致的一个部分。闪耀着美德的乐与福无处不在”(第一卷,《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没有一种善行不让品行高尚的人感到欣慰。当然我们自己在行为端正时会感到开心,产生难以名状的满足感,问心无愧时也会产生高尚的自豪感”(第三卷,《论后悔》)。 可见,蒙田哲学中真正的“快感”、真正的“享乐”是建立在感官与精神的平衡基础上的身与心的双重愉悦。精神与肉体作为人生命中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满足在这里被认为同等重要。与16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伊壁鸠鲁主义只是一种庸俗的、无限度地追求快感的享乐主义的观点不同,蒙田发现了伊壁鸠鲁主义中的逻辑性与道德价值,旨在阐明摒弃人性中的贪婪、合理适度地追求享受是“一种绝对的、如同神性的完美”(第三卷,《论经验》),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正如尼采谈到蒙田时所说:“世人对生活的热情,由于这样一个人的写作而大大提高了”。 关于蒙田对现代性问题原初的思考,上述这些只是管中窥豹的几点。“文化内在的法则是历史连续性”, 身处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新旧社会利益、新旧社会力量发生酷烈冲突与争夺的特殊时期, 蒙田对问题给出的出口是坚守传统,以批判精神重新整合西方古代思想去解决现实矛盾。黑格尔说过,“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都在文艺复兴时期找到它的信徒,但是与古代的信徒完全不同”。 事实上,每位文艺复兴时期作家思考与接近传统的角度与方式都是因人而异的,或者说每位作家笔下的传统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投注了作家个人理想的光与影。不同于文艺复兴早期但丁试图通过一套由上帝主宰的、层级鲜明的罪罚体系的震慑力量去改造人性、改造社会、创造人间天堂,蒙田的内省最终指向的是在正视矛盾、直面现实的前提下,强调个人要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复杂、多样、纷繁的社会生活。这也许是蒙田对当代人最大的贡献之所在。 EARLY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 FROM MONTAIGN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Renaissance was the first big turning poin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urope. Facing the sudden instability and the uncertainty of the future brought by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of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Michel de Montaigne,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ond Renaissance, gave original consideration and perspective cognition on the problems of modernity, and he tried to find a solution to his internal labyrinth by dint of the ancient Greek culture. What is his contemplation and attitude distinctive about the ancient thoughts and doctrines? The relation reconstructed between the ancient Western tradition and him is it intimate or alienated? This text is going to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through Montaigne’s Essais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European modernity on its origin. Key Words: Renaissance Montaigne stoïcisme sceptcisme épicurisme 作者:李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