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丰富与贫乏:对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的认识 ——评上大版《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葛红兵 参加讨论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可以说是既丰富又贫乏,既简单又复杂。“丰富”说的是它包含了对20世纪世界文艺思想史所要面对的所有问题的应对和反应,“贫乏”说的是它的内里不同阶段有时存在主导观念压倒其他观念的情况。19世纪末,黄遵宪、梁启超逐渐摆脱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言志抒情的传统文学观中注入关怀民生疾苦和追求思想启蒙的要求。于此同时王国维则开创了基于审美本体论的文艺思想理路,这种理路的分野经过“五四”则一变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与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的表面分歧,最终演变为主导性的阶级论文艺学和作为细微末流的反阶级论的文艺学的纠缠。直到进入“新时期”文艺界的反思才相对深入,中国文艺理论不单单是面对国族、阶级的文艺理论,还是勇于面对个人和人类的文艺理论。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的发展有“主导”压抑“旁支”的问题,根底上也有思想原创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它依然是“复杂”的,许多问题隐含在各种各样的争论之中,当初在历史语境中可能是发育不全的,未受重视的,却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没有价值的。
     其实编一套《20世纪中国文艺学思想史论》,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整个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的重大内容都涵盖,实在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在体例上做了一些文章,把丛书分为历史思潮卷、论争文体卷和原理范畴卷3卷,3卷内又分“历史”、“思潮”、“原理”、“范畴”、“论争”、“文类”等若干编,以“问题”主导来选文。第一编“历史”,是对百年来我国文艺理论史、批评史和文学史理论史的总结,提供了20世纪中国文艺学鸟瞰图;第二编“思潮”,是对20世纪发生过较大影响的革命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民粹主义、自然主义、新历史主义、启蒙主义、新理性、否定论、生态学和文化研究等文艺思潮的审视;第三编“论争”,是关于人道主义、主体性、向内转、人文精神、纯文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重大文艺思想争鸣文章的集结;第四编“文类”,收集了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文类研究专论;第五编“范畴”,它的范围包括:文学的本质、审美意识形态、语言、话语、形象、文学活动、艺术起源、艺术真实、艺术思维、意境、典型、隐喻、文学批评和文艺学方法论等。对于具体文章,我们则要求要同时具备宏观概括力和敏锐的思想冲击力,既能以开阔的视野让人了解全局,又能以理论的新颖深邃给读者思想及方法的启迪,注重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的有机融合,注重问题意识与理论范式的学理推进,注重理论建构与文学事实的互逆渗透。
     当然,文艺思想史的研究涉及到“评判”,事情也就会变得更复杂。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主体性”文艺学和“向内转”话语,在那个时代它们表现了知识分子以人道主义话语为核心反抗专制的启蒙意识以及追求文艺学学科自主品格,反对“工具论”的要求,但是,如果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有时候又变成了文艺学拒绝变革,拒绝对当下社会文化急变做出学科反应,拒绝改变自身的一种托词。“评判”要做到历史视野和当下观念相结合。因此,我们在选择作者的时候,要考虑把研究的“当事人”选进去,比如说,选“生态文艺思想”方面的研究文章,我们就要把身处于生态批评和生态文论前沿的该理论的发动者、推动者选进去,这样能够还原历史的本来状况,让我们看到更真切的原貌。而有的时候,我们又要采取回避的态度,特别是重大理论问题争鸣的双方当事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希望寄希望的是“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的有机融合。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思想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语境下,一方面它要对古典的文艺理论思想进行艰难的转化,用“现代性”来作别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在借重国外形形色色的文艺思想资源的同时保持必要的警惕,用“中国特色”来防止西化和照搬。我们希望《20世纪文艺思想史——历史卷》要针对一百多年来我国现代文学理论的鸟瞰图,而这个鸟瞰图必须是在对“五四”、“新时期”和当下等重大时段的情况做了细致入微的解剖,用知识谱系学功底来作出的;同时又要灌注以“当代意识”,用前瞻的学术语境回顾过去,摆脱单一、陈旧、狭隘的思想成规,着眼于学科的奠基和范式形成,开放性、生成性地提炼相关命题、思潮、原理和范畴,做到历史和当下双重视界融合。
     与体系性的个人专著不同,我们更希望突出的是过去一百年文艺理论诉求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困扰着不同时段的思想者和研究者们的重大问题,如“文学的主体性”、“纯文学”、“文学的起源和本原”、“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等等。在问题求索中沉淀下来的思想,经过艺术理论思维和学术规范的转化,就成了理论范式。由问题而命题再到理论范式这种稳健推进的学问方式无疑是现代学术的应有路径,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有历史阐释力和学术生命力。因此,我们非常看重理论建构与文学事实的互逆渗透。当前西方文艺界形形色色的理论掩盖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学者们多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之逻辑自洽和思辨之纯粹,蔑视文学事实,这事实上造成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脱节。中国的现代文艺理论从一开始就和文学创作保持了应有的血肉联系,丛书中入选的论文其理论多以文学事实作为坚实的基础,从文学的事实走向理论的抽象。
     《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的50多位作者均是当前活跃在我国文艺界的学者,他们大多是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门的研究员、教授、博导,很多人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三代学人不同的知识渊源、精神背景和人格结构相得益彰,互为充实,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艺学的瑰丽状貌,也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的意义和价值。老一代专家的严谨与踏实保证了学科的治学良好传统和方向,中年学者的睿智和成熟体现了学科的深度理性和可能高度,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是该学科的活力和希望所在。尤其令人感佩的是他们对编者编辑工作的支持,他们不仅全部欣然同意我们选录文章,有的还专门为我们丛书对文章做了针对性修改。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8-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