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读《曲士语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伍杰 参加讨论
本版今日刊发的这两篇文章,所谈的是两本出版社编辑撰写的书评集。出版社编辑只有爱书、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业务能力,而书评写作则有助于编辑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传播优秀读物,弘扬文化,这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编辑爱书、读书,写作书评。 ——编者
     来自金陵童翠萍女士的电话,坚嘱为徐宗文先生的大作《曲士语道》写序,我欣然从命。
     我认真阅读了《曲士语道》的内篇、自序、跋,翻阅了外篇、杂篇,对内容有所了解,才知道这是一本难得的书评集。徐先生自己说:“非古勿视,非梧桐不栖。”看来他只看重他所爱好的古籍。这反映了他写书评的心态和特色。给我的初步印象是:《语道》的内容丰富,既宽泛又集中,重点是评古籍,评学术专著,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无所不有;书评的语言犀利,文字流畅,思想独到,运笔还深刻,富于学术色彩,可以说本身就是一本学术专著。
     徐先生自谦为“曲士”,我认为他不是庄子在《秋水》篇里讲的“曲士”,他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学者。默默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将一生最美的年华,奉献给编辑事业,编辑了许多学术分量很重的优质书,获得了多次国家级大奖,也编辑了许多很实用、影响广泛的书。他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无愧于“家”。说编辑是杂家,那是旧说,从褒义讲是他必须什么都懂,从贬义说则是他什么都不专、不深,庞杂而已。时代不同了,科学在发展。现在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编辑专业,培养编辑专门人才,也有全面培养出版人才的学院。编辑这一行,已登入我国高等学府的殿堂,在这座殿堂里,有它的位置。编辑已是一门专门学科,编辑有理论,有专业,有悠久的历史,有很深的学问,编辑是专门家。编审、研究员、教授同等重要,仅是学科各异,分工不同。只要有成就,在学术上是平等的。
     徐先生说:“编辑原来是书生。”那么,他就是一位书生了。我想,这也对。他当了一生一世的编辑,而编辑总是和书稿、书籍为伍,共生存,为书而生,说是书生,当然也可以。他因为是书生,所以,对书有深厚的感情,有真切的了解,很有体悟。这才写出了许多很好的书评,结集成《曲士语道》。他用“语道”二字来概括他的书评集,也还是有道理的。把他自己的书评称之为“语”,将被评之书言之为“道”。虽为“曲士”,但能“语道”,也算是一种很有水平的专门学问,这不是很有意境,也很有分量么!
     徐先生在书名的副标题上,标明是《一个编辑的书评》,跋的题目是《书评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可见,他十分重视书评,且总是将书评和编辑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不愧是一位挚爱书评的编辑家。他的跋比较长,有感而发,针对性也很强,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的。他分析了当前书评的现状,论述了书评的性质,书评的任务和作用,书评的写作原则,书评如何才能健康发展等等,讲得比较全面、系统。跋是一篇难得的书评理论文章。
     徐先生从大量的书评实践——“曲士语道”中,提炼和形成了自己的书评理念,这些书评理念又深化、延伸和促进了他的书评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展。《语道》尽管书评的面比较宽,但有一个主体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包括两千年里各个时代很有特点、很有成就的文学门类,先秦辞赋、两汉赋文、魏晋诗文、唐诗宋词、明清戏曲、历史散文等等,他都进行评论,评各类专著约四十种。本书虽是评各类专著的独立成篇的文章,但统观全局,联为一体,实际上无形中就形成了一部研究古典文学的书评史,是一部颇有特色的专著。
     徐先生说,书评“不是原作的重复”,“应该跳脱原作,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充分展示个性特点”。本书的可贵在于“来自原作”,又“跳脱原作”,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富于个性,具有鲜明的述评特色。所谓“述”,是概括叙述原书的精髓;所谓评,是以点睛之笔,评原书之未评。对原书加以梳理提炼,又跳出原书作高端评论,这体现出了徐先生自己的书评特色。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徐先生的实践。他对先秦两汉的辞赋写了两篇书评。一篇是评曹虹的《中国辞赋源流综论》,一篇是评毕万忱等编的《中国历代赋选》“先秦两汉卷”。这两篇评论概括了中国辞赋的起源,辞赋的发展进程,发展中形成的诸多特点,“文选学”的出现和它的成就。徐先生的概括,虽来自原著,但他提出了许多有特色的新见解。如《综论》中讲了明代董越的《朝鲜赋》,讲到中国辞赋对朝鲜辞赋的影响,辞赋在外交关系中的作用。徐先生认为这些史料和意见很有新意,有开拓性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如对汉赋的起源,《汉书》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历史上将此论看作赋的定义,曹著认为这一命题是误解。这里的“赋”是指“用诗的方式,非关文体”,徐先生认为曹著这一意见是对的,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又如《赋选》中关于枚乘《七发》的主旨,历来有几种说法,有刘勰的“戒膏粱之子”,李善的谏梁孝王,晁补之谏吴王等等。作者否定了这些说法,并肯定如果将《七发》的内容只与某一人物、某一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他会将艺术典型简单化。徐先生认为:这不仅涉及《七发》的主旨,而且涉及广阔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不能将古典文学研究庸俗化、机械化,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这是《赋选》的重要特色。还有宋玉《神女赋》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解读。《赋选》者一反旧说,认为主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不能归之恋情和淫说。徐先生认为选者深入研究,“依据翔实资料而提出……能言之成理”,“是一个全新的观点”,支持和肯定了新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徐先生评论这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徐先生对《中国中古诗歌史》也评得不同凡响,既有宏观评论,更有点的深入独特论述。全文九千言,按说,已是不短,而他犹觉意犹未尽,后来又为此书写了一篇《美学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三千多字。两篇书评,近一万三千言,可谓舒拳展袖,畅所欲言了。同一人评同一种书,着重点全不相同,评得各有新意,可见评者用心之深。前一篇,从方法论入手,款款道来;后一篇,从美学起笔,娓娓细述。徐先生深入原书,认真品评,概括原书,精心提炼,又跳出原著。他说:此书跳出了其他古籍研究著作平铺直叙的套路,独自创新,将史和论紧密结合,加强了文学史著述的深度;同时论述中加强整体性原则,层层深入,使全书成为完整的独特体系;全书很注重逻辑,将逻辑结构引入文学史的写作,将粗的链条与细的流动相互补充,发掘了中古文学进程的内在逻辑。他认为王钟陵在学术上提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开辟的学术路径,都将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新论。在后一篇书评中,他抛开方法论,专讲《中国中古诗歌史》的美学价值。将美学与中国文学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原著中审美情趣从“丽”向“秀”的转变,审美理想从“真美”向“隐秀”的演化,并举出许多名诗、名句来剖析这一演化过程,形象地说明在文学中美学从汉代向晋唐发展的轨迹。徐先生最终归结为:《中国中古诗歌史》的理论框架揭示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变迁,这是骨骼;以作家、作品分析探究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具体结构,这是血肉。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美学和文学史研究的有机结合,也是此书最大的学术特点。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篇评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徐先生书评思想的活跃和思路的开阔。应该说这是两篇贯通一气、连成一体的好书评。
     徐先生还评了《陶渊明和他的诗赋》、《全唐诗人名考》、《宋代美学史》、《唐宋词美学》、《明代诗文的演变》、《中国戏曲史论》等,他对从先秦到明清代表每一时代的主体文学著作,都进行了评论,我不再一一分析,只觉得他有足够的研究深度,有难得的见解,这是十分可贵的。
     我还想说几句,徐先生在书评里,并非只对原著说好话。他比较坦诚,由于他的认真和他的学识,他总是能从他所评的著作中找出不足,严肃地向作者提出。他曾自嘲自己“大约属于那种‘刺猬型’的学者”。我借用“刺猬”一词表述说,现在这样的“刺猬”太少了,应该大力鼓励赞扬这种敢说真话的“刺猬型”的优秀学者。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12-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