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湖北襄阳,自古就是一方重人文、重学术、重人才的热土,这从《王粲集·荆州文学记官志》、《全三国文》之阙名《刘镇南碑》等文中,即略可获知其大概。因此,人们只要提到庞德公、诸葛亮、习凿齿、孟浩然、张继、米芾、魏夫人等历史文化名人,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襄阳。而今,又从地处襄阳的湖北文理学院(原襄樊学院)传来消息,这所大学的决策者们,正与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一道,在为该校文学院的王辉斌教授编纂一本《王辉斌学记》的纪念集,并将在黄山书社出版精装本,以纪念其在科研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于是,嘱托我为《王辉斌学记》写一篇序文。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湖北文理学院决策者们的这一举措,无论是就招揽人才而言,抑或留住本校菁英以论,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的。所以,对于湖北文理学院的这一极高明的决策,我是深表赞同并支持的,自然也是乐意为这极具学术意义之一本书写一篇序文的。 就我的记忆而言,我与王辉斌教授的相识,应该是在1990年5月的西安,因为当时我们二人都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新编全唐五代文》的编委会会议。此后,我们便经常有书信来往,并多次见面于“杜甫研究”、“唐代文学研究”、“乐府歌诗研究”等学术会议上。2001年8月,王辉斌教授的《孟浩然研究》一书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写信托我为该书题写书名,我当即为之书写了“孟浩然研究”五字,2002年1月书出版后,这五字即被印于该书的封面上。我一生很少为他人的著作题签,而《孟浩然研究》却是这很少中的一种。这年11月上旬,中国孟浩然研究会在原襄樊学院成立,王辉斌教授被推选为学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我则被聘为学会的顾问,这样,就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10年后的2011年10月,“2011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原襄樊学院召开,我以中国孟浩然研究会顾问与特邀代表的身份,很高兴地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为文学院的师生作了一埸关于唐代文学方面的学术讲座。此前,我还应已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的王辉斌教授的邀请,为这次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孟浩然研究论丛》写了一篇序文。 王辉斌教授是一位勤勉有加、术有专攻的学者,35年来一直笔耕不缀,勇于探索,因先唐与唐后遂使得他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宽广。他确实不仅研究唐代文学,如在孟浩然研究、王维研究、李白研究、杜甫研究、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等方面,均有一种或几种著作问世,而且也研究唐宋词、宋金元诗、明清小说、唐以后的乐府诗,并出版了《商周逸诗辑考》、《先唐诗人考论》两种属于先唐文学史范畴的专书。由商周而明清,上下三千年,逐路探索,一路打通关,这就是王辉斌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这种研究,既是研究者一次次自我超越的见证,又充分体现了其学术上的个性与特点,我以为是很值得认真总结与讨论的。据本书《王辉斌学记》中的《王辉斌主要著作列表》可知,迄今为止,王辉斌教授已出版了19种独撰著作,并主编了《孟浩然大辞典》、《孟浩然研究论丛》二书。具有如此丰硕成果的学者,且研究对象又是对“文学史打通关”,这在当今市埸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据我之所见所闻,实在是极为少见的。而且,其中的有关研究成果,还填补了某些方面的空白,如《商周逸诗辑考》、《唐后乐府诗史》等。至于王辉斌教授正在研撰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乐府诗批评史”,就更具有这样的特点了。一所地方高校能“蛰伏”有这样的一位知名教授,这就难怪这所学校的决策者们,要为之出版一本既具有纪念意义又极有学术意义的《王辉斌学记》的。 《王辉斌学记》一书,约55万字,共由六大板块组成,是王辉斌教授从事学术研究35年的最佳记录与最好见证。这六大板块依序为:“甲编:治学自序录”、“乙编:访谈与述评”、“丙编:著作评论选”、“丁编:自序后记选”、“戊编:与诸生论文”、“附编:年表及其他”。其中,“治学自序录”所收入的10篇文章,以自传体的回忆形式,将其35年来对商周逸诗、先唐诗人、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唐宋词、宋金元诗、明清小说、唐后乐府诗等专题的研究经历(含研究缘起、研究方法、所获成就等),一一道来,真实而亲切。其中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学术识见等,对于后学者来说,乃是不无参考价值的。“访谈与述评”所收7篇文章,在内容上包含着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对某种研究对象概括性的观照与展望,如《乐府诗研究的困惑与突破——王辉斌教授访谈录》等;一是对受访者记述本人在某方面研究的总结与回顾,如《新见迭出的宋代文学研究——王辉斌教授访谈录》等。这两类内容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所体现的是王辉斌教授对于学术热点的关注与对自我研究成果的认识。“著作评论选”共选收了25篇文章,全部是对王辉斌教授已出版著作的评论,从中可以得见这些著作在学术界的影响。“自序后记选”收有20篇文章,除了对王辉斌教授著作的特点略作述说外,还穿插了大量对该书研究对象与研究经历的回忆,可与“治学自述录”中的一组文章并读。“与诸生论文”中的7篇文章,是王辉斌教授对一些年轻学子质疑与商榷其相关研究问题的回应。在这些回应文章中,王辉斌教授不仅对其错误进行了逐一揭示与指出,对导致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评析,而且还将与之商榷的相关文章推荐发表,并劝勉某些文章作者“还是多读一点书的好”,凡此,均体现了一个学者虚怀若谷的应有风范。作为“附编”的“年表及其他”,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自订学术年表》中的历时性与资料性,真实地反映了王辉斌教授35年来的学术研究之况;一为《求是斋诗选》所选收的部分诗作,又表现其既研究诗而又创作诗,这就是王辉斌教授才学兼具的真面目。 总体而言,为《王辉斌学记》编委会所设计的这六大板块,对于了解与认识王辉斌教授35年来的治学经历、所获成就、研究方法,以及其学术识见、学术视野、学术思想等,应该说都是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这本纪念集的出版,对于王辉斌教授来说是一种总结与回顾,而对于湖北文理学院来说,却又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学术宣传,因此,所收到的效果也一定会是相当不错的。由此,使我想到了一个关于学术品牌的问题。一般说来,学术品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科研成果,一个是生产科研成果的人,二者是既有区别而又互相关联的。王辉斌教授及其所获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就是湖北文理学院的一个很好的学术品牌,所以,这所学校的决策者们才在他“治学35年、华诞65年”之际,与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一道,共同推出了这本《王辉斌学记》的纪念集。全国如湖北文理学院这样的地方高校甚多,其学有专长的拔尖人才也不在少许,如果各高校都能象湖北文理学院这样,注重对自己学校学术品牌的培养与宣扬,这不仅有利于各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学风建设,而且也将助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更加繁荣昌盛。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这虽然是为人们早就熟悉的名言,但“大师”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存在的。清华大学的新校长陈吉宁上任之初,于其就职演说中就曾明确表示,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并且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的十六字办学方针,其中的以“学者为先,学术为基”,讲的就是学术品牌之于高校的重要性。而湖北文理学院编辑出版《王辉斌学记》一书者,所表现的正是该校的决策者们已将对“学”的重视落到了实处,这是很值得肯定与祝贺的。是为序。 2012年4月26日于北京西郊六里桥寓所 作者简介:本序文作者傅璇琮先生,为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现任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是2012年元月18、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看望在京文化界九位专家中的一位(见新华社1月20日《李长春看望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报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