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为影院打造的主流电影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饶曙光 参加讨论
2006年,一场名为“桑美”的我国5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超强台风袭击了浙江省。但是,由于科学防台和撤离及时,这场恐怖灾难并没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冯小宁的新片《超强台风》来自于“桑美”来袭前浙江海通市组织全市大撤离的真实事件,但他又作了冯小宁式的改造,从而把影片《超强台风》打造成了一部中国式的灾难大片。伴随着灾难,影片建构了多条叙事线索——四川农民寻妻,实习护士为孕妇接生,孕妇被困难产,市长与教授合力抗击台风,台风灾难毁灭般的摧残,政府与解放军不惜一切抢救百姓,台风“发烧友”对灾害的特殊情结……让观众目不暇接,扣人心弦。在90分钟的影片放映中,观众基本上被影片多条叙事线索所形成的戏剧张力吸引、认同、感动。以往中国的灾难片如《紧急迫降》《极地营救》等,灾难段落、场景及其镜头也就10分钟左右。而《超强台风》中灾难段落、场景及其镜头贯穿整个影片,其拍摄方式、制作方式一方面吸取了外国灾难片的特技制作,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中国电影人的聪明才智和拼命精神。影片的特技制作包括巨浪排山倒海地冲上码头、吞没城镇、横扫一切;咆哮的龙卷风中,汽车如纸片般被吹到墙上;一艘艘渔轮“航行”在街道上;凶猛的鲨鱼冲进了房子,人如蝼蚁在洪水中逃命等等。同时,影片呈现出来的台风镜头有80%是实景拍摄的,是剧组在浙江沿海连续追风3个月“玩命”拍摄出来的。这样,冯小宁采用大量跟踪台风拍摄的素材,将台风中产生的自然的风、雾和水汽,用数字电影特技进行融合,创造了关键性的场景——台风袭击造成大破坏的灾难性场面,营造出了国产电影中少有的视觉刺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片《超强台风》是为影院打造的电影,而不是为电视播放打造的电影。因为我们现在很多的电影,也许是一个好电影,从人文的角度讲是一个好电影,但那种制作却不适合在影院给观众看。正因为如此,《超强台风》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长久以来,中国观众在大银幕上只能看到好莱坞拍摄的灾难片(如《后天》《龙卷风》《水啸雾都》,但却看不到我们自己制作的灾难片。从这个意义上说,《超强台风》是填补中国灾难类型电影创作的一次尝试,也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不少批评家仍然用主旋律来界定和言说《超强台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过去有一部分主旋律电影单纯讲政治,完全依靠红头文件,不按照市场化规律来进行运作,最终难以征服观众,赢得市场。以至于一提起主旋律电影,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高、大、全的人物,假、大、空的情节,枯燥无味的说教以及完全脱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道德神话。冯小宁就曾经直言:正是这些电影坏了主旋律的名头,伤害了观众的朴素感情。其实,在当下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新语境条件下,主旋律电影必须实现向主流电影的转换,从“政治化生存”、“艺术化生存”转化为“市场化生存”。具体地说,就是要遵循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遵循投入、产出的基本原则,以获取最大值的利润来实现并扩大自身的再生产,成为一种具有自身“造血功能”的电影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输血”。一句话,从政府投资转化为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其二,无论是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还是从纯粹的商业角度,主流电影要表达主流价值、核心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提高传播主流价值、核心价值的能力,也就是要更富有个人化、情感化、伦理化地来表达主流价值、核心价值,实现社会普世价值与个人心理、欲望的对接。其三,要有效地实现上述的目标,主流电影必须借鉴国外类型片创作模式、制作模式,并与当下中国电影生产体制、机制,与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平、投资规模和市场容量结合起来。从上述几个层面考量,《超强台风》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主旋律向主流电影的转换,在很多方面对于当下主流电影的创作和运作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和启示。或者说,《超强台风》就是当下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新语境条件下的一个主流电影。
    当然,从一个更高的尺度和标准来要求,影片《超强台风》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影片整体上个性化、情感化、伦理化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影片中的市长多少还是需要我们仰视。他的一些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仍然是那种“豪言壮语”,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距离,年轻观众接受起来可能会产生一些本能的排斥。这其实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特别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像黄建新导演经常谈的,中国电影对话缺少“人味”、“人气”,缺少幽默,电影中人物的语言不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第二,作为灾难片来讲,《超强台风》最大的问题是主人公本身没有陷入危机,哪怕是一点点。他一直在忙着拯救别人,拯救城市,但他本身,我们没有看到他内心的某种危机。事实上,任何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都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某种危机乃至恐惧。但影片并没有把这个层面表现出来,其结果是:因为主人公没有陷入危机,观众很难进入特定的戏剧情景,首先从心理层面认同主人公,然后认同主人公的思想,认同主人公的行为,认同主人公的“豪言壮语”。
    尽管《超强台风》在叙事和细节方面都存在一些“硬伤”, 但作为一部开创中国灾难片历史的电影,冯小宁导演的努力和探索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冯小宁导演创作自身也面临着一个“临界点”:从导演的专业素质和潜能而言,冯小宁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驾驭中国式大片的导演。当然,这也需要冯小宁自身有一个“质”的飞跃。而且,中国电影也需要冯小宁这样的导演。毕竟,对于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化来说,单有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三张品牌是不够的,还需要10个、甚至更多的冯小宁那样能够拍摄中国式大片、尤其是主流大片的导演。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电影的票房很快就可以达到100亿,我们也就会很快从一个电影大国变成一个电影强国。
    无论是对于冯小宁,还是对于中国主流电影,我们寄希望于未来!
    原载:《文艺报》2008-12-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