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祯(1901-1982 ),字刚主,河南安阳人,当代著名明清史专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学家和藏书家,他一生治学领域广泛,著述丰厚。受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鲁迅及浙东学派诸大师的影响,谢国祯十分重视文献的搜辑、整理和研究,在文献学领域卓有建树。本文尝试从目录学、版本学以及文献学思想三个方面对谢国祯的文献学成就做一初步总结,以见谢氏学术之精蕴。 一、目录学成就 谢国祯有《增订晚明史籍考》、《江浙访书记》、《明清笔记谈丛》等目录学著作,还有许多散见的书目题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他对目录学的认识及在编纂目录学方面所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 (一)对目录学的认识。谢国祯认为.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精心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条分缕析其部类和编目,这就是目录之学”。[1]他考究目录学发展演变的源流说:“目录学就是‘九流七略’之学,肇源于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和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到了宋代郑樵撰《通志》二十略,实集其大成。”[2]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也不断发展,书籍的数量、门类和内容日益繁多,目录的分类也更加细化,“于是就有包括全部普通学利的目录学,也就有分门别类某一种学科的专门日录学。”[2]更重要的是,谢国祯在考察目录学的形成与发展时,很注意揭示目录之学的学术意义,认为将历代书目整理起来,“可以看见我国人才蔚出,学术发展的历史”。[3]通过研究目录学.可以“窥见学术之盛衰,文化之升降”,[4]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5]所以.谢国祯认为目录学“也可以叫做‘史学史’”。[3]在他看来,目录学决非单纯地罗列书目,它实际上就是学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学术演化的盛衰升降。这种认识,无疑是相当深刻的。 目录学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前人多有言及。清代学者王鸣盛曾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堡方能得其门而人。”[6]]陈垣则把目录学比喻成账本,他说:“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人研究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7]他们都把目录学看作治学的门径。谢国祯赞同前人之说,认为目录学著录书籍的种类、内容,可以看作是用来寻流溯源的工具书,利用目录查找学术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了解、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程度,避免重复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继续前人的研究,使治学具有前瞻性。谢国祯还认为,随着学术的不断发展,图书分类也应不断改进,以便准确反映学术发展的实际。他对《四库全书总目》把许多野史杂记归入子部小说家一直有不同看法,赵万里在编纂(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时,在分类上略有调整,把旧分类法中子部杂家类的部分文献归入史部杂史类,对此.谢国祯非常赞同,认为符合学术发展的实际,“体例较为明确,可以备用”。[1] (二)目录学专著的编纂。谢国祯说:“余嗜读明代乙丙两部之书,恒欲纂辑丛残,揭其精华,蔚为一编,以飨读者。”[9]他的目录学专著主要是《增订晚明史籍考》,这是一部史部专科目录。此外还有《明清笔记谈丛》、《江浙访书记》等。今主要以《增订晚明史籍考》为例略述谢国祯对明清笔记的著录。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